关于古代纪年的常识

1. 古人如何纪年

古代的纪年法有好几种,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我们在这 里,对这几种纪年法逐一做简单介绍。

一、年次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就是年次纪年法。所谓年次纪年法,是指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进行纪 年,例如前770年,古人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那么前769年,就记为周平王二年、秦 襄公九年等。这样,按照元、二、三的次序,依次记下去,直到王公出位或死亡为止。

二、年号纪年法 第八篇天文、历法 汉武帝时开始有年号。以后每个新皇帝即位,都要改年号(称为“改元”),并用年号纪年+ 后来日本、越南、朝鲜、高丽纪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

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 自己的年号。年号怎么纪年呢?例如前140年,汉武帝立年号为“建元”,所以这一年就记为建 元元年,次年就记为建元二年,依此类推。

如果年号改了,便按着新的年号,重新纪年。年号被 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若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就是标志着臣服 于对方了。 如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和北宋的年号,就都是表示臣服。

另外,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也 常畲自立年号纪年。 三、星岁纪年法 这是战国时出现的纪年法。

星岁纪年法中的“星”指岁星,“岁”指太岁。 星岁纪年法实际 是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的合称。

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2.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哪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 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

如近代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 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 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3. 关于古时记年份的月理知识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

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

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4.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 我国古代究竟是怎样纪年的呢

古代纪年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简称年次纪年法。

顾名思义就是以王公在位的年数来纪年。如《左传》中的:“二年春,公会戎于前。”

其中的“二年”,就是指隐公二年;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时起,开始设定年号,此后每一位皇帝即位后都会改元,并以其年号来纪年。例如《宋书?武帝本纪》中的“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新唐书?李白列传》中的“天宝初”等。

干支纪年法。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组 合起来用以纪年。

如丁卯年、辛已年等。从甲子年开 始,六十年后重回到甲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 始。

近代也常用干支纪年来表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我国传 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年号干支兼用法。即在纪年时将皇帝的年号 置前,干支列在其后。

例如,《梅花岭记》中的“顺 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为清世祖爱新觉罗?福 临的年号,而“乙酉”则是干支纪年。

6. 关于古代纪年的方式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

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

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

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简短语文小知识(100条语文小知识)

1.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pdf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pdf 1.「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识」不小心穿越了怎么办

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用到的文化常识汇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13.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5.四海:指天下、全国。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8.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20.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9.岁寒三友:松、竹、梅

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32.解元、会元、状元。

33.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47.“凤、雅、颂”三大类

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3.如何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这学期选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本选他是因为好奇,好奇到底会学些什么,可上了几节课后就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住。通过这课,越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人折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选择几点简单谈下我的认识。 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铜器上的铭文。我国夏朝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是官定的标准文字。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六国的文字,形成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4.关于语文的所有知识面的书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作 者: 薛金星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72000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30329498 定价:¥29.8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格”等基础知识及“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创新题型”等语言运用能力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识”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新课标考纲,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字音 一、现代汉语的一般知识 (一)语言文字 (二)现代汉语 (三)现代汉语的三要素 (四)普通话 (五)方言概况 (六)语音 (七)音节 (八)音素 (九)元音 (十)辅音 二、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组成、作用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三)有关知识 1.声母 2.韵母 3.零声母 4.韵头、韵腹、韵尾 5.韵母和韵的区别 6.声调符号的标写 7.隔音符号 8.反切 三、拼写知识 (一)大写 (二)连写和分写 四、朗读知识 (一)停顿 (二)重音 (三)句调 (四)音变 五、汉字读音应注意的问题 六、多音字读音的辨析方法 附录一 多音字辨析 附录二 容易读错的字集录 附录三 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 附录四 姓氏、地名、山河名中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部分 汉字 一、汉字的特点及演变 二、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三、汉字笔画名称 四、汉字笔画规则 五、汉字的结构 六、汉字的有关知识 (一)偏旁与部首 (二)独体字与合体字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 (四)同音字与多音字 (五)多义字与形似字 七、纠正错别字 八、字典(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简介 1.《尔雅》 2.《说文解字》 3.《方言》 4.《释名》 5.《广韵》 6.《康熙字典》 7.《中华大字典》 8.《辞源》 9.《辞海》 10.《新华字典》 (二)检字法 1.部首检字法 2.音序检字法 3.笔画检字法 4.四角号码检字法 (三)字典中几种符号的含义 附录一 中学生易写错的字集录 附录二 常见的别字集录 附录三 易混字辨析 附录四 常见词语与成语易混字集录 附录五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附录六 常见异形词整理表 第三部分 标点符号 第四部分 词语 第五部分 句子 第六部分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七部分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八部分 修辞格 第九部分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第十部分 语言表达创新题型 第二编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名句名篇”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作家作品 第二部分 文学体裁 第三部分 诗文名句 第四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三编 古代诗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文字 第二部分 文言实词 第三部分 文言虚词 第四部分 文言句式 第五部分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第六部分 文言文文意理解 第七部分 古诗词鉴赏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阅读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

5.高一必修一、二涉及到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一、年龄称谓1、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2、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3、不惑之年:指四十岁4、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6、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7、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二、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三、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说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 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2 )《孙 子 兵 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3 )《国 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4 )《春 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5 )《左 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7 )《汉 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 )《 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9 )《离 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屈原)(10)《狂 人 日 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鲁迅)(11)屈 原: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2)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13)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14)陆 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1.100条语文小知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18.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 杜牧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22. >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23. 三王: 夏禹 商汤 周公24. 三山: 蓬莱 方丈 瀛洲25. 三教: 儒 释 道26.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27.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28.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29.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30. 科考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1.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32. 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 中医 中国画33. 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34.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35.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36.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37. 茅盾“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38. 巴金“爱情“三部曲: 雷 电 雨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39.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0.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41.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晏子春秋42.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43.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4.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曹丕)45. 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陶渊明46.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47.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48.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49.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50.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5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5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5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5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5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5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5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5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5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6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6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6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6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64. 两篇6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6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6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6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6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7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7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7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7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7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7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7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7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7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7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8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8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8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83.三原色:红 绿 蓝8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8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86.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87.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88.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

2.有哪一些语文小常识,最好短一些

小学 初中 高中,这范围好广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二、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3.语文的小知识或有关语文有趣的小故事,要短小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

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

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

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

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

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到处都是 *** 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

哀鸿:哀鸣的大雁.《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 *** 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爱屋及乌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

“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

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

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

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

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

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

4.一些简单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5.一些简单的文学常识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

它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4)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8)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10)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 *** 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

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

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

本文来自作者[晓露]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1788.html

(18)
晓露的头像晓露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晓露的头像
    晓露 2025年10月04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晓露”

  • 晓露
    晓露 2025年10月04日

    本文概览:1. 古人如何纪年 古代的纪年法有好几种,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我们在这 里,对这几种纪年法逐一做简单介绍。 一、年次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

  • 晓露
    用户100407 2025年10月04日

    文章不错《关于古代纪年的常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