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 的红豆

不是,诗中提到的红豆是红豆树。

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白话译文:

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诗题又作“相思子”“江上赠李龟年”;“春来发几枝”又作“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又作“劝君休采撷”。南宋大学者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的版本就是:“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1、这句话的意思是: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2、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释意: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的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3、《相思》背景: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意境:这首诗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扩展资料

红豆是成为“相思”代名词:

王维《相思》一诗对后世的“相思”诗词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也表明人们对“红豆”作为相思象征物的认同。例如宋人赵崇嶓有:“不剪红豆枝,相思独悬悬。”赵彦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程垓:“叹半妆红豆,相思有分。”清人《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称王维的“红豆生南国”乃“直举胸臆,下假雕锼”。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附有一首《咏红豆》,说明其写作动机乃是“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

《相思》所提取的记忆象征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向象征物带给我们的记忆对象——相思,同时也指向这种记忆的本身——相思自身就是一种记忆。由此记忆内容与记忆形式合二为一。事实上,如果这首诗仅仅指向记忆内容,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共同记忆,因为某个具体的记忆内容,在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冲洗后,对后人已经不具有任何记忆的价值。

如果王维在《相思》中描述的只是某种个人的具体记忆事项,这首诗是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只有“相思”作为“记忆”本身才是集体性的;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红豆才能作为记忆的普遍象征物。

百度百科:红豆生南国

百度百科:相思

本文来自作者[霜一诺]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2807.html

(9)
霜一诺的头像霜一诺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霜一诺的头像
    霜一诺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霜一诺”

  • 霜一诺
    霜一诺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不是,诗中提到的红豆是红豆树。原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白话译文: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

  • 霜一诺
    用户100901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红豆生南国 的红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