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的沉属于天支,丙辰熙宁九年(1076)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绮(qǐ ) 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何几。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以下哪些古诗有关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绘的节日是:中秋节
因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北宋词人苏轼的典范之作《水调歌头》中的首句。
原词序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言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备注: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2、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因此,该词作于中秋节,描绘的节日自然是中秋节。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什么意思
古诗有关中秋节如下: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此诗是苏轼在北宋丙辰年(1076年)中秋节时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如“明月夜”与“短松冈”,“海上”与“天涯”,“人长久”与“千里”,突出了作者与弟弟相隔遥远的无奈和惆怅。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高潮,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情祝福,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美好愿望。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经典名句,被广为传颂。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时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寄给他的友人杜牧。诗中描写了中秋之夜明月高照,人们纷纷仰望月亮的情景,但也暗含了作者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问的手法,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秋天的萧瑟凄凉相互映衬,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李商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题材,写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以嫦娥为代言人,抒发了她对人间的怀念之情,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和对政治斗争的厌恶。
诗中运用了夸张和反讽的手法,将嫦娥奔月视为一种错误和悔恨,将月宫视为一种孤寂和煎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
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此诗是苏轼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中秋节时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北方故土和亲友的思念之情。词中描写了作者独自饮酒赏月,感慨人生无常的情景,体现了他对金兵入侵、国家分裂、亲友离散等历史悲剧的深切关注和无奈感叹。
词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孤光”,将自己比作“把盏”,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北望无限的心境。
5、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此诗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中秋夜为友人吕叔潜赋的一首词,赞美了中秋之夜月亮的美丽,也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敬重之情。
词中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金波”和“飞镜”,将江水比作“玉尘”,将月光比作“银河”,将天空比作“琼楼”,将云彩比作“绮席”,创造了一幅绚丽华美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誉和祝福。
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出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节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句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2、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3、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4、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5、但:只。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本文来自作者[山柏]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32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山柏”
本文概览:丙辰中秋的沉属于天支,丙辰熙宁九年(1076)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文章不错《丙辰中秋的沉属于天支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