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那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呢?哪个机构更厉害呢?
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官职等级
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锦衣卫中的官职主要包括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制服配置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蟒服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这也是最常见的锦衣卫的服装,在明朝,身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这样的穿着便是锦衣卫中的权贵分子!
飞鱼服
斗牛服也是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斗牛服
诛十族、瓜蔓抄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
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
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东厂
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候设立的,由于锦衣卫驻守在宫外,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宜,传召不是很方便,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朱棣打破了其父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开始重用沟通、联系比较方便、忠诚度也比较高的宦官。
在进一步加强皇权、打击反对政治力量的大背景下,东厂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二月正式设立,全名“东缉事厂”。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官职等级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除了冯保在后世的名声不错外,其他人都是劣迹斑斑、恶名远扬。
职能范围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
明朝成化年间,发生了道士李子龙潜入皇宫、意图不轨的事情,虽然此人最终被抓获并被问罪处死。但是经历了叔叔景泰帝在位时期担惊受怕日子的明宪宗朱见深还是心有余悸,因此他对东厂的工作甚是不满,东厂厂公尚铭也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为了加强大内的保卫工作,明宪宗命另一位亲信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精干人手,除了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外,还要乔装深入民间,探查百姓的风闻动向等。汪直派遣大批人手潜伏民间,到处捕风捉影,投明宪宗所好,搜集了大量的“秘密消息”向明宪宗做了汇报。明宪宗觉得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因此指示汪直正式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以便行事,为了与东厂相区分,便被命名为西厂。
短命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是后来,西厂的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然而,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复开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
请问历史上有几个被诛十族的人?
从?靖难之役?的尸山血海里抢来皇位的朱棣,?杀人?自然也不含糊。登基伊始的?瓜蔓抄?诛十族?暴行,叫后世多少读史者读到打哆嗦。可等着坐稳皇位后,曾经?杀人很随便?的朱棣却发现,这事儿不能?随便?了?朱棣晚年时,有个官员触怒了朱棣,被朱棣当场判了死罪,眼看就要没命,谁知刑科给事中却硬生生抗命说,这官员没犯死罪,不能杀。被怼了一下的朱棣呢?反而老老实实认错:?此朕一时之怒,过矣,其如律。?
曾经?想杀就杀?的朱棣,为什么这会?老实?了。因为在经过了登基早期的?大杀?后,朱棣随后就改革明朝法律,确立了死刑?宁缓勿急?的原则。任何一桩死刑案件都要?五复奏?,即前后五次反复核查,确保不出冤案。仅仅是永乐六年的一桩死刑案,就经过明王朝几次复审,挽救了其中二十多名无辜者。如此原则下,就算生猛如朱棣本人,也不能再?随便杀人抢天下时可以杀,想要治好天下,?人命关天?才是硬道理。
其实何止是朱棣,从汉朝至清代的漫长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对于?命案?的审核,都是一朝比一朝严格。唐宋年间时,死刑复核制度就已成熟。明朝厉行?五复奏?后,又定下了?朝审?制度,即每年秋天统一复查案卷,清代又演变成了?朝审?和?秋审?,不放过任何案件里的丝毫疑点。
至于?判错案?杀错人??对于古代官员来说,那更常是绝不能碰的?高压线?。唐宋年间时,任何一件命案,经办案子的大小官员都要签字。哪怕是旁责,也是严惩没商量。到了明清年间更惨,比如?不再随便杀人?的朱棣,对?判错案?杀错人?的官员,下手依然凶狠: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御史王愈判错命案,导致?误杀无罪四人?。朱棣果断启动追责,依法将王愈等主审官员处死?古代合理合法杀人,?杀错?代价都如此大。
同样以?人命关天?原则,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对于?杀人案?都是零容忍的严惩态度。《唐律》里就形成了?七杀?,即七种杀人定罪:谋杀、劫杀、故杀、斗杀、误杀、戏杀、过失杀。这其中,?劫杀?定罪最重,只要是抢劫杀人,无论主犯从犯,一律死刑。只要有?谋杀?动机,就要流放三年,?谋杀?致人死亡,更要被判斩刑?只要酿成人命,犯案者就要付出最惨重代价。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杀人后?合理合法?免死的情况?当然也有。首先一条常见的,就是?替亲人复仇杀人?。
特别是在宋代法律里,为?父母复仇?属于?情重法轻?理有可悯?的范畴,办案官员可以将案件上报大理寺,运气好就能从轻。比如宋神宗年间的?王赟案?:青州百姓王赟为父报仇,杀死仇人祭祀父亲后,就主动向官府自首。宋神宗亲自复审后,认为?其情可悯?,就从轻发落,将王赟?刺配邻州?。类似案子,通常都要由皇帝拍板,才有?逃生?奇迹。
而另一种情况下,古代?杀人?也可以免责?正当防卫。历代王朝对于?正当防卫?的界定,也是十分严格。最常见的一种?正当防卫?情况,就是?诸夜无故入人家者?。即倘若有人在深夜里擅自闯入民宅行凶,民宅主人可以奋起反抗,哪怕将?闯入者?杀死,也是?勿论?,即?免责?。明清年间规定得更细化,明朝规定?主人登时杀死者无罪?。清朝又有补充条款,假如?闯入者?被房主抓住后又被房主打死,房主则要?杖一百?。
总的来说,在古代杀死?无故入人家?的行凶者,就是?正当防卫?的基本范例,亦是中国古代法律里,?人命关天?原则的生动缩影。
不过即使有了如此完备的法律,但在古代不同的时期,执行力度也是不同。特别是王朝衰落的时代,往往就是草菅人命的年月。鸦片战争前夜的清朝道光年间,就是生动例证:虽然有着最完备的古代法律,但道光年间的清王朝,?视人命如草芥?的事情却频发,比如在广东番禺的监狱里,被折磨致死的犯人,往往就会被扔到?知遇亭?等死,当地官员也都视而不见。
2个
事件一:南有方孝孺编辑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1]
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服于朱棣的*威。当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时,方孝孺看着因受自己牵累而行将就戮的弟弟,不觉泪如雨下。方孝友从容吟诗一首,宽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磔死,遇难时年仅四十八岁。明代历史地理学家王士性曾评价道:“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清代学者齐周华也认为:“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上吊自杀,两个女儿年未及笄,一齐投秦淮河自尽,受他牵连被杀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狱和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事件二:北有景清编辑
景清 (? - 1402年)本姓耿,讹传为景,明陕西邠州宜禄驿(今长武县芋元乡景家河村)人。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陕西真宁县(今甘肃正宁县)辛庄里寨子村外祖母家中,入真宁籍。(注:不明白,既然是讹景,为什么长武县的那个村子叫景家河村呢?为什么那个村的人现在还姓景呢?再有,据记载他在真宁县的族人(舅族)姓景,活下来的都是因为改了他姓的缘故,现在有高、石二姓为其族裔。待考!)少年时,聪敏好学,颖慧过人。就读国子监时,借阅同窗某生图书,言定读后即还。他昼临寒窗,夜伴青灯,口而诵,心而记。越数日,某生索要,景清却故意说书是自有的。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景清当着教师之面背诵如流,只字不遗。而同窗却不能背出原句。故教师以为书必是景清所有无疑。师长走后,景清才实言相告:“我和你玩笑戏耍!劝你读书要用苦心,藏书不读有何益处!”说罢奉还原书。师生莫不惊奇,佩服其才思敏捷,强记超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景清进士及第,以榜眼初任编修,后授御史。他为官作人洒脱豪爽,注重大节,刚直不阿。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太祖召见,命景清任左佥都御史。后来,由于偶尔奏章字误,怀揣印章更改,被给事中弹劾入狱,不久得到赦免。奉诏巡察陕西、四川私茶,授金花知府。惠帝建文初年,景清任北平参议。燕王见他才多识广,议论明晰中肯,非常赏识,遂升迁为御史大夫。
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派都御史景清署理北平布政司参议,名为加强北平地方司法监察建设,实为监察燕王府。景清察觉燕王图谋篡国,便与方孝孺、练子宁等结盟起誓,力保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带领人马攻陷京城,肆虐杀戮。惠帝自焚,朝臣多同殉国难,景清幸免。
是年六月,成祖(燕王)即位,命景清仍任原职。他只得委曲求全,伺机再图举事。有官员密奏,异星赤色犯帝座。成祖怀疑景清忠于故主,与己不利。八月十五日早朝,各官常服,唯景清身穿红色官袍,成祖见状愈加疑意,命校尉搜查,果然暗藏利刃。景清见事已败露,奋起怒斥:“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吾欲为故主报仇耳!”成祖震怒,令校卫打牙割舌。景清口吐鲜血,直喷龙案、皇袍。遂被车裂而死,并户灭十族,转相攀染,时人称为“瓜蔓抄”。原籍(真宁)亲属尽受其害,故里村舍成为废墟。宣宗即位,追谥景清为“忠烈公”。孝宗赠谥“忠敏”。
明清两代曾有文人赋诗缅怀。明代昝穆思的《祭景公》写道:“山下孤城水抱流,依然呜咽未曾休;几回欲问中丞事,直恐伤神一段愁。”清代巩我双的《谒景忠烈公祠》写道:“大节分明垂宇宙,甘为瓜蔓尽诛人;辛庄莫惜存五户,短剑空怜未剌秦。”
本文来自作者[瑾萱萱]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3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瑾萱萱”
本文概览: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依仗着皇帝的...
文章不错《瓜蔓抄诛十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