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发表了孙建华老师《世界近代现代史易误知识点举例》一文,文中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后—误认为是1866年。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但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才问世。”而人民版《历史》必修②第84页中却说:“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到底是
1866年还是1870年呢?
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学术界一般界定在19世纪60一7()年代,并非专指1870年。那么,孙老师为什么会把时间界定在1870年而非1866年呢,其实是受了旧教材的影响。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2页中说:“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7()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_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基础 知识大全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一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 措施 、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 文化 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 总结 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二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
1、江南农业的开发
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⑵、
原因: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①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兴修水利。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
(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_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4)造纸:①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①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四、均田制
⑴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三
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四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 彩绘 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五
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2)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
(3)40年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4)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朝、侵_ 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由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军事上拥有世界上大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它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表现是:
A.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_国和扶植西德。
B.在亚洲扶植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侵_ 争。
C.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主要特点:以“公正”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获得更大的利益。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2.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3.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大全集
4.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5.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6.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7.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8.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10.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与复习方法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计划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 学习计划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高一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
(2)分封制:
A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
B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
C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A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A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2)手工业:
A青铜制造:
B丝织业:
C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水平。由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3)商业:
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B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二、夏商政治制度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三、夏商政治制度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_—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 文化 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_—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天文学、农业、医学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中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原因
6、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
二、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 国画 的分类: 人物画 、 山水画 、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完善科举制的 措施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为此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度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答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内,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容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上册重要必考知识点
★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 高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
本文来自作者[傲露]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39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傲露”
本文概览:《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发表了孙建华老师《世界近代现代史易误知识点举例》一文,文中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后—误认为是1866年。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
文章不错《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