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却另有两种记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这种纪年法,若不熟悉各个朝代和年号,计算起就很麻烦。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各有各的纪年方法,纪年造成混乱、不统一。因此,我国古代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你一定很熟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正好60为一周,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干支纪时,是将一昼夜十二等分,分别用子、丑、寅……等十二地支来命名,一个符号代表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时间的具体划分是:白天根据日影来推断时间,可用日暑测定,也可凭经验目测。以太阳为标准,太阳当空正午叫午时,此为一日之中心,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午时以后,再依次计算:14点为未时,16点为申时,18点为酉时。酉时后,太阳已没,古代普通百姓家没有滴漏等计时器,就用燃香的方法来计时,或听打更报时。人们将一个晚上分为五个更次:从20点的戌时起更,称为一更天;22点的亥时叫做二更天;零点是半夜,为子时;俗称:“半夜三更”;2点称丑时,为四更天;黎明前4点称寅时,为五更天。五更过后,金鸡报晓,天渐亮。上午6点称卯时;8点称辰时;10点称巳时。 干支纪日,相传已很古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每天都有一个日序,含天干一个字,地支一个字,如甲子为第一日,第二日即为乙丑,第三日为丙寅……60日为一周,一周完毕再由甲子日起。 干支纪月,以十二地支命名,冬至所在月为子月,下一月为丑月,等等。但干支纪月现在已不用了。 干支纪年,天干地支依序搭配,甲子为第一年,乙丑第二年……六十年为一周,再循环往复。比如1924年是甲子年,60年后的1984年又是甲子年。 龙头节时真有“龙抬头”吗? “二月二,龙抬头”,指的就是龙头节,叫春龙节。这个节日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每逢龙头节,人们都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停止做针线活,以免伤龙目。民间还流传一种“引龙回”的活动;在龙头节这天清晨点上灯笼,把草灰或谷糠从河边或井边直撒到屋内的水缸旁。这虽是一种迷信,但却反映出人们对龙的崇拜,具有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威力无比的神异动物,它执掌着农业的丰欠和水旱灾害。据传说,龙是冬天要蛰伏的动物,在惊蛰这天苏醒过来。醒来后,就要抬头,于是惊雷滚滚,春雨绵绵,万物也随之苏醒了。 实际上,龙是不存在的。古人设立这个节日不是出自迷信,而是有一定根据的。龙头节中的龙不是指神话中的龙,而是苍龙星座。 上古时,人们曾经专门以苍龙星座的方位作为定季节的标准。东方苍龙星座包括角、元、氏、房、心、尾、箕七宿,角就是龙角。所谓龙抬头就是指角宿初昏时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28宿(也称“28舍”或“28星”)中,东方的角宿正好与西方的奎宿相对。每当初昏,奎宿随太阳西落时,角宿便东升了。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把2月2日叫龙抬头的道理。因为这时正是春播的关键时刻,所以古人把它定为节日,以便不误农时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什么?以哪一天为起点?
天干地支纪年法快速计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历史发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
“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
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仙侠影视剧中听到甲子的说法,甲子其实指的是 天干地支 纪年法中的干支之一,那么天干地支纪年法中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如果按照古人的纪年方法,我们如今的年份该怎么计算呢?
天干地支纪年法定义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己、庚、辛、壬(r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n)、巳(s)、午、未(w?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甲子介绍
1~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例如:2009年的立春是2月4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
天干地支纪年计算方法
(1)将十天干、十二地支编号。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如2011年:最后一位是1,对应的天干的编号就是辛,再用2011除以12得到167余7,对应地支编号为卯合起来即2011年为辛卯年。
天干地支纪年起点
整个干支历的最初起点应该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干支历每一年的起点则应是建寅那一天,即立春日,而不是现在农历的元日(即正月初一),农历的历法是月亮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阴历,是根据月亮的盈缺而来的,和干支历并不完全吻合,我国农历是阴阳历,有月亮历也有太阳历,其中狭义的农历即阴历,根据月相而来,而广义农历中的节气则是太阳历,根据太阳运行而来,干支纪年的年与年之间的分界点在立春日,立春建寅,立春日开始算新的一年。
本文来自作者[晁云龙]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4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晁云龙”
本文概览: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却另有两种记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天支地干纪年法的方法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