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滕文公 上》中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意思是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家产的人才能安定守本分;而无恒产的人则难安于本分,于是做事无所顾忌,行事邪罔.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出自《梁惠王 上》,就是对前面一段的扩充.意思是说,一般百姓(即民)都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唯有士(即知识精英阶层)才可能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不完全受制于物质利益的影响.
我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应该是指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就是说,只有士人有可能不受利益引诱而放弃原则,一般百姓不能指望他们这样,同时,也并非所有士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孟子语录及翻译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怛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
怎样理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为惟士为能”
孟子语录及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4.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17.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19.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孟子语录及翻译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6、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8、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0、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1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1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上天给予的时运比不上地理上的优势,地理上的优势比不上人们团结合作。
18、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9、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20、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这句话的基本翻译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的这番话见于《孟子 滕文公上》,他是想说明:让百姓拥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从而安居乐业,这样就具有稳定不变、比较平和的思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国之策.
因为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兼并站已经达到空前的程度.在乱世中能为百姓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使天下百姓人心所向,国家才能富强.
饥寒起盗心五个字,完全可以给孟子这句作注。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人是不能穷的,穷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偷窃更是小事。况且,就一般人而言,因饥而偷馍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过。这种普遍想法,不知道是人们本性的反应还是受教化的缘故。
孟子接下来是这么说的: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没钱→没恒心→什么罪都犯→
接下来是孟子论述的重点:等民众犯罪了,然后刑罚他们,是“罔民”也。这词什么意思?就是坑人的意思。是“坑民”(造词法如坑爹一词)啊。
这种论述是很严厉的。孟子说,民众因穷而犯罪,责任在统治者!
责任在统治者!
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
然后孟子说,仁人在位(好皇帝在位),是不会干这种坑民的事的。
古代皇帝为什么追求低犯罪率,为什么李世民当政的某一年,死刑犯寥寥无几被当成他的重大政绩从而传扬后世。从这句话中是可以找到原因的。
这个思想,在今天这个时代更有其意义,因为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接近“人人不穷”的美好世界。低犯罪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发散一下思维(胡咧咧模式开启),孟子是不是认为民众犯罪是因为穷且只因为穷呢?如果说富裕了犯罪率自然会低,那么,富裕到极点是不是就是没有犯罪的时代?是不是就要废死?(胡咧咧模式结束)
但这种思想,弄不好就会变成圣母婊。
因穷而犯罪→所有犯罪都是因为穷(因为外因)。如此想,难免就会挖掘罪犯背后的故事,为他们的遭遇投注过多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忽略他们的罪孽以及被害人的痛苦。如此怪现状,今天何其多也。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大略也含有同样的意思。
现在回到第一句话,“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这是孟子在为自己的论述提前扎上篱笆:你说有些人穷了就犯罪,可有些人穷了也不犯罪啊。孟子为了应对这种诘难,提前说,你说的那种人,是“士”啊,是自我修养比较高的人,他们当然不会因穷而犯罪。但还有“民”,他们无恒产就无恒心了。他们可会因穷而犯罪。
这可能就是孟子的本意。
可到了后世,某些人飘飘然以此句自我标榜:我可是士,无恒产也有恒心哦!
可你真的能有恒心吗?
翻遍史籍,也没有几个。
本文来自作者[诗梦]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7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诗梦”
本文概览:孟子在《滕文公 上》中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意思是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家产的人才能安定守本分;而无恒产的人则难...
文章不错《一,人如何可能养成-浩然之气-,为什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