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人类现在的措施有效吗?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气温连续升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和严重干旱,某些地区暴雨次数增加,世界各地冰川减少,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缩小,而且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上升2.5毫米。1995年夏季,美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酷热,不但使许多人在热浪中丧生,还造成两起因铁轨受热变形而导致火车出轨的事故。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酷夏,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达40℃。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们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观测和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氧化氮等气体,使得大气层像温室一样吸收更多的热,使温度升高。不过也有的科学家提出不同观点,他们指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冷时变化,现在的升温也不过是地球气温自然变化罢了。到底是人类影响还是自然变化,一时还难以定论

最新《自然》:关注全球气温升高

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来自8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6地的1103个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他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全球气温到2050年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类似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据科学家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补充:另外,全球变暖会导致各种疾病、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大、范围扩大,最终还是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全球气温升高对人类利少弊多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让我们又多了一个立即采取紧急行动的理由。

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科学家质疑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 20 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0 名科学家在将于 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 世纪 90 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森林救不了地球变暖

《环球时报》 (2001年06月08日第十六版)

进入夏季,在人们苦恼于气温"一年更比一年高"时,美国一群科学家又给了人们当头一棒,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要想阻止气温逐年升高的趋势、化解温室效应的威胁,人类还得另想办法,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寄厚望于森林。因为森林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最终几乎会如数奉还给地球。 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它除了让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外,还给全球的湿地沼泽、沿海低地、珊瑚礁、温带寒带大量物种带来毁灭性打击。 追根溯源,温室效应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聚集而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已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共识,因而一直以来,森林被认为是解决温室效应的利器。 5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著名杜克大学的几位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一份最新实验报告。7年前,这几位科学家在杜克大学校区附近选择了两片森林,开始了评估树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实验。据推算,到205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将比现在增加35%-50%。于是,他们就在第一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气体,以模拟5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目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在365ppm左右。 在实验开始的前两年里,第一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生长明显加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树木大约快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和第二组森林的树木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分析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氮养分随着树木的迅速生长而消耗殆尽。 实验结果显示,树木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养分等多种因素,缺一不可,森林可以在短期内加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因为土壤中的养分无法配套供应,所以从长期来看,无法指望森林会消化掉50年后增加的50%的二氧化碳。另外,科学家们在跟踪观察二氧化碳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后发现,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对树叶的生长起作用,对树干的作用则不明显。这样带来的最要命的后果是,树叶脱落以后会慢慢腐烂,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3年内将几乎全部回到大气中,而并非像以前人们所说的那样,会留在土壤里。 主持这项实验的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埃斯沃斯对这一结果评价说:"如果这一结果在全球植被生态中被普遍证实,人们就不得不对环境问题进行再思考了。"目前,已经有实验表明,热带树木与其他地区的树木相比,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相对更低一些。 外界对这份报告给予了极大关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位植物学家说,这一结果的"潜在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它彻底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尽管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量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上,人们不能太乐观。参与这项实验的另一位生态学教授拉姆·奥林认为,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他说,也许人们只能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入手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了,这将使全球的环保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利益冲突更为尖锐。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是国际间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去年的海牙国际环保会议不欢而散,美欧之间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美国坚持认为,对发达国家排放量的限制应当考虑到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素。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对50年后的前景就不必过于悲观,对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要求就不必过于苛刻。现在,这项最新的实验成果可以说正击中了美国的要害。果真如此,美国将不能以森林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全球只能进一步严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又将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 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 (2002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 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 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减缓全球变暖新招

--往海水中撒铁

《中国环境报》 2001年1月13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NIWA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原生生物有哪些

关于玛雅预言,在玛雅文献中记载的五个太阳纪,以及他们是如何毁灭的,

无独有偶,在地球的 历史 中,世界的物种也经历过五次大灭绝,

毁灭的方式各不相同,我们就来聊聊这可怕的“生物大灭绝”

灭绝又称灭种,指某个物种完全消失的自然过程,能造成一个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很多。

食物链缺乏,栖息地破坏,生育率下降,甚至是环境恶化,这些都可以让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30只以下,

这个时候这个物种的灭绝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虽然如果提早发现,通过现在的克隆技术,可以使灭绝的动物“恢复”,

但是,在地球46亿年的生命中,就曾经有过50亿种物种,但经过科学统计,这些物种已经灭绝了

9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发现的约41亿年前的早期生物遗骸到现在21世纪人口大爆炸,

你可曾想过地球曾经经历过了多少次以新代旧,有过多少沧海桑田?

奥陶纪 (这是用来描述地球大尺度 历史 事件的时间单位)是距今4.4亿年前的地质时代,

“奥陶纪”一般只用在地质学和考古学中使用,我们不用知道奥陶纪、侏罗纪、白垩纪是怎么划分的,

虽然这些在很多地方也经常看到,但是大家只需要知道某某纪,代表着多少年前到多少年前的时间范围就可以。

地球生物起源于海洋,在奥陶纪的地球上,浅海广布,气候温和,使得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我们 熟悉的三叶虫就是于奥陶纪繁盛的典型生物,

在陆地上,绿藻占据了大部分海岸线的沃土,并以菌根共生的方式,

从而在陆地上扩张,4.45亿年前,冈瓦那超大陆(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移动至南极地区陆地上形成了厚厚的积冰,这些冰川连接着海水,进而连锁反应影响到全球的气流变化,

其后果就是,导致地球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冰河时期,本来温和的气候变得逐渐恶劣,

海水温度迅速下降了5度,海平面也降低了,沿海的生物圈遭到破坏,本在海岸线生长的植物被杀死,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珊瑚,浮游生物,三叶虫等大量减少,

地球上85%的物种灭绝,一时间,物种地球陷于了冷寂。

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描述了这次生物大灭绝,4.39亿年前,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一颗恒星衰老死亡,

继而爆发出强烈的伽马射线,伽马射线穿过宇宙击中地球,虽然只有 短短10秒

但也使得气球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杀死了大量的原始浮游生物,进而引起了连锁反应,引起了大灭绝。

不过无论过程如何,其结果都是地球上85%的物种被灭绝,地球短暂的繁盛状态被打破,一切归为寂静,

等待下一次的物种的再爆发,这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也被称为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4.4亿年前,奥陶纪在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中结束了,地球进入冰河期,生物活动归为冷寂,

在这片冷寂中,志留纪开始了,浅海,近海,陆地上的动植物在几千万年的演化中,

数量和种量逐渐多起来了,2500万年后,志留纪结束, 泥盆纪开始 ,自此之后,蕨类植物逐渐繁盛,

也是在泥盆纪时期,海纳螈登录陆地,显示出四足动物的特征。

此后,昆虫和两栖动物兴起,地球生物演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可是并没有那么顺利,

在泥盆纪开始的3000多万年后,也就是距今3.7亿年前,当地球生物出现异常繁荣之时,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开始了,初期,3000亿立方千米的岩浆冲出了地球外核,

从西伯利亚的海床中喷出,海水开始沸腾,海洋生物温度大幅提高,

导致大量生物被烫死,随后岩浆与海水产生大面积化学反应,酸化的海水使大量生物无法呼吸而死亡,

5000年后,污染物扩散至大气中形成温室气体,全球气温迅速升高,伴随着酸雨降下,

高温环境使得更多的动植物灭绝,全球生命都在经历这场灾难,

整个地球犹如地狱般,灭绝持续了150万年,地球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降雪,

这场大雪持续了数年,几乎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区,伴随着气温下降,

幸存的生物经历如此剧烈的 急冷急热便开始大量死亡 ,海洋中的动物基本灭绝,地球从烈火地狱变成了寒冰地狱,

生物的踪迹几乎消失,这次灭绝在地质学上叫“超级地幔柱灭绝事件”,即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在第二次的泥盆纪生物大灭绝后,因为海洋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这就给一些海洋微生物

创造了生存空间,微生物大量繁衍,植物面积也迅速扩张,大片的植物也给地球制造了大量的氧气,

在50万年后,地球重新恢复了生机,泥盆纪就在这次灾难中结束了。

随着繁荣的 石炭纪 而来,这段时间古蕨类植物演化生长成了壮观的森林,

同时裸子植物出现,软骨鱼类支配着海洋,昆虫和脊椎动物繁盛,

占据着陆地的资源,石炭纪也是在如此兴盛的场景中过渡到了二叠纪。

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活跃,使得陆地面积进一步增大海洋面积减小,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变化,

以此促成了生物界的演化,二叠纪如同生物的盛世,已经有了 现代生物的影子

二叠纪末期,距今2.5亿年前,根据地质学研究,此段时间地球经历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但是详细原因一直未明,

我们只知道当时陆地上70%的脊椎动物消失,96%的海洋生物消失,据推测,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多颗行星撞击地球,或是连续性的火山爆发,甚至是大陆面积的增长导致的干旱气候的增加等,

这次灭绝后,陆地与地球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

此次灭绝可谓空前绝后,故此又称为“大死亡”,

距今2.5亿年前,经过数百万年的生态恢复,地球终于又恢复到适宜生存的样貌,

这也标志着中生代 三叠纪的 开始,当时的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名为“盘古大陆”,

因为三叠纪只有一块超级大陆,所有大陆内部气候干旱,所以这时候的植物便有了耐旱的特性,

陆地上裸子植物逐渐兴盛繁茂,海洋中,新的珊瑚种类诞生,形成了珊瑚群,海生爬行动物出现并繁衍,

并且,地球未来的霸主就此产生,三叠纪5000万年的繁荣带来了地球的无限生机,可是到了三叠纪晚期,

一场灾难发生,人们发现海平面在下降后又突然上升,由此造成了大面积的海水缺氧,使得水生生物大量因缺水而死亡,

人们推断原因可能为大规模的火山 爆发,从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过这次只造成了70%的生物灭绝,以及造成了盘古大陆的分裂这些后果,

三叠纪结束了,距今2亿年前, 侏罗纪开启 了。

受现代各种**影响,我们一听到侏罗纪,脑海中就会下意识想到恐龙,仿佛在现代人的意识里,

恐龙已经和侏罗纪挂钩了,在初期,地球还处在生态的恢复期, 各种动植物少之又少 ,本来喧嚣的地球一下子安静下来了,

就在这时,恐龙大肆繁衍,并在生态圈中逐步占领了海洋、陆地、天空的霸主地位,

俨然一副食物链顶端的模样,

这种状况持续了1.4亿年,从恐龙2亿年前在三叠纪出现,到交替至侏罗纪,

再到1.45亿年前侏罗纪结束,白垩纪开始,随后又过了8千万年,直到又一次大灭绝事件的到来,让这些

地球的霸主就此消失,恐龙的时代终结。这就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至于恐龙灭绝的最普遍的说法,

就是在距今6500万年 前,一颗10公里宽, 2万亿吨重的小行星碎片撞击地球

砸到了中美洲尤卡坦半岛附近 ,现在我们依然看到这个陨石坑,撞击当时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撞击引发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地震和海啸,所产生的气体和烟尘,在大气层形成了高密度的云层,

云层包围着地球,使得太阳无法照射在地面,地表温度迅速降低,植物枯萎,动物饿死,

地球上的大型动物尤其是恐龙在这次灭绝中死去了,只有小型的哺乳动物依靠残存的食物生存,

艰难度过了地球的寒冬,才有了现在的繁盛。

当然也有人认为,长时间的火山爆发,也会造成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降低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如果恐龙没有灭绝,我们人类不一定会出现在地球上,

据统计, 全世界每天就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三个物种用于消失在时间长河中 ,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生物大灭绝,

而这些并不是因为什么火山大爆发或者伽马射线,而是因为人类近百年来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

甚至有时候我们发现新物种的速度都赶不上它们消失的速度,有些生物可能人类永远不会知道,

它曾经也和我们在一个地球上生存过,

人类的触手真的是无所不及,居住的扩张造成环境破坏,生产发展所使用的自然资源,

科学进步带来的遗留物的排放,甚至是人类亲手造成的温室效应,

这些都是现阶段生物灭绝的罪魁祸首,但全有人类的干预在里面,只要地球上有集体的竞争,意识的差异,

就无法避免其他物种逐一灭绝,永远无法避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们一再的重复, 要保护环境,要爱护动物,建立生态保护区,制定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这都是我们现阶段所做的最大努力,

我们说了那么久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可到头来,望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转头回想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我们为这个生态又做了什么呢?

可能到以后,克隆技术会解决部分生物灭绝问题,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

人类的生存在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影响到大自然,我们无休止的索取资源,就是像一个

啃老的人不断的向家里要钱,为了自己住的舒服,还有意无意的挤走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

但父母迟早有无法继续养你的时候,这时候等待你的只有毁灭。

但好在大多数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做出了很多改变和措施,

虽然有些话说了很多遍,但那确实是避免人类走向毁灭的箴言!

原生生物可分为三大类,藻类、原生动物类、原生菌类,具体有草履虫、绿眼虫、夜光虫、太阳虫、巨藻等。大多数原生生物在显微镜下才可见,长度从10~100微米不等,有些甚至小到可以寄生在红细胞内;有些则是多细胞聚集在一起,比如巨藻,它们是一种能够长到数十米长的海藻。

原生生物的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比原核细胞更大、更复杂。有些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原生生物界至少包含5万种的生物。

原生生物可分为三大类,藻类、原生动物类、原生菌类,具体有草履虫、绿眼虫、夜光虫、、巨藻、太阳虫等。大多数原生生物在显微镜下才可见,长度从10~100微米不等,有些甚至小到可以寄生在红细胞内;有些则是多细胞聚集在一起,比如巨藻,它们是一种能够长到数十米长的海藻;又有形态奇怪像真菌的黏菌,形态呈流动的黏液状,而实际上为一个巨型细胞;又有典型的原生动物变形虫,通过伪足(细胞上的延伸物)运动获取食物颗粒;还包括海上漂游的浮游生物——外形漂亮的硅藻,它们具有复杂的硅骨架。

一个隐藏起来的生命王国

原生生物界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的生物界之一。原生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河流或海底、湖泊的沉积物、又或是泥土中。然而,许多原生生物的整个或部分生命周期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它们在地球生态圈里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进行初级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原生生物也可以充当捕食者和分解者。少数种类因为能引起一些重大疾患而为人所熟知:寄生性疟原虫会引起疟疾,该疾病是致死数最高的疾病之一;另一种寄生虫,布氏锥虫会使人患昏睡病;同样有名的是鞭毛藻类,它们是一群能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它们的爆发性增殖,会使鱼类大量死亡,毒害人类。

本文来自作者[墨阳天]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807.html

(10)
墨阳天的头像墨阳天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墨阳天的头像
    墨阳天 2025年10月17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墨阳天”

  • 墨阳天
    墨阳天 2025年10月17日

    本文概览: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

  • 墨阳天
    用户101704 2025年10月17日

    文章不错《全球变暖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人类现在的措施有效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