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三的化学学习之中,酸、碱、盐部分的学习可谓是重中之重,在中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此部分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既繁琐又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此,我把有关这部分内容有关物质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 颜色的记忆
在这一章中出现了许多带有颜色的物质或溶液。按照规律,可归纳如下:
Cu CuO Cu2(OH)2CO3 CuSO4 Cu(OH)2 CuSO4溶液
红色 黑色 绿色 蓝色 蓝色 蓝色
Fe Fe2O3 Fe3O4 Fe2+溶液 Fe3+溶液 Fe(OH)3
银白色 红色 黑色 浅绿色 ** 红褐色
二、 有关沉淀的记忆
在初三阶段,接触最多的沉淀可以总结为“六白”“一蓝”“一红褐”
“六白”CaCO3 Ag2 CO3 BaCO3 BaSO4 AgCl Mg(OH)2
可溶于稀硝酸,且产生气体 不溶于稀硝酸 可溶于稀硝酸,不产生气体
“一蓝” Cu(OH)2 “一红褐” Fe(OH)3
三、 有关一些特征离子的记忆
这些特征离子在做除杂题或鉴别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例:若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选择加入的试剂。
思路:在些题当中就涉及到特征离子CO32-,如想除去CO32-,应首先想到H+
CO32- 可以与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选用稀盐酸。
方程式表示为:Na2CO3+2HCl=2 NaCl+H2O+CO2
另外,CO32-还可以与Ca2+反应生成CaCO3的沉淀,所以也可以选用CaCl2溶液
除去CO32-,方程式表示为:Na2CO3+ CaCl2= CaCO3 +2 NaCl
所以,在这里,把用到最多的特征离子总结如下:
CO32- H+ Cl- Ag+ OH- Cu2+
Ba2+ 、Ca2+ SO42- Ba2+ Fe3+
Mg2+
这些离子之间的互相应用,可以使很多题都得到简化。
四、 有关物质反应规律的记忆
在酸、碱、盐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八条规律:
1. 金属+酸——盐+氢气
2.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置换反应
3.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 酸+碱——盐+水
5. 酸+盐——新酸+新盐 复分解反应
6. 碱+盐——新碱+新盐
7. 盐+盐——新盐+新盐’
8.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以上规律,对于我们有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知道了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我们才能对于解题有一个清楚完整的思路。
例:用五种方法制取MgCl2。
思路:因为MgCl2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盐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八条规律看一下生成盐的途径有几条,这样就能一一求解了。
方法:1.Mg+2HCl= MgCl2+H2
2.MgO+2HCl= MgCl2+H2O
3.MgCO3+2HCl= MgCl2+H2O+ CO2
4.Mg(OH)2 +2HCl= MgCl2+2H2O
5.Mg SO4+Ba Cl2= BaSO4 +2HCl
五、 有关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记忆
在第四点中总结出的规律中,并不是简单的就能进行,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里,把需要掌握的条件进行说明。
1.置换反应:
a. 金属+酸——盐+氢气
条件:1.金属必须为氢前金属
2.酸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硝酸和浓硫酸不能产生氢气。
b.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条件:1.只有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
2.盐必须是可溶于水的盐溶液。
3.K、Ca、Na通常不用在这样的置换反应中。
c. 酸+盐——新酸+新盐
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d. 碱+盐——新碱+新盐 盐+盐——新盐+新盐’
条件:1.反应物都溶于水
2.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以上总结出的条件可以明确的判断出各物质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从而进一步成为牢固掌握酸、碱、盐中各物质之间联系的基础。
六.有关物质水溶性的记忆
物质是否溶于水,这在些部分学习中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问题了,但有关酸、碱、盐知识中涉及到的物质很多,让学生一个个物质去背去记恐怕很难达到。所以在这里对于酸、碱、盐的水溶性有一个口诀可以让学生加强记忆。口诀内容为:
钾、钠、硝酸溶;铵盐也相同;
钾、钠、钙、钡、氨;溶碱有五种;
硫酸除铅、钡;氯除银、亚汞;
碳酸和磷酸;钾、钠、铵才溶。
通过口诀,学生就能很快把这些物质的水溶性熟记于心了。
以上的内容是对于酸、碱、盐有关知识的一个简单总结,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会对初三有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
这是我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
中考马上就要来临了,下面我整理了初中化学知识点精华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供参考。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酸易溶于水,初中酸全溶。
碱中溶五位,钾、钠、氨(水)、钙、钡都可溶,(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氢氧化钡Ba(OH)2)
微溶只需记住钙。(氢氧化钙Ca(OH)2微溶)
可溶盐,钾钠铵、硝酸盐,全盘端。
盐酸盐(Cl-),银靠边。(盐酸盐里除氯化银AgCl外都溶。)
硫酸盐(SO42-),除钡餐。(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BaSO4。)
碳酸盐,可溶的只有钾钠铵;(只有相应的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铵可溶)
其余不溶于水,均能“溶于”酸。
溶液的酸碱性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变化(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化学方法归纳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2)常见气体的除杂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3.O2(HCl):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4.CO2(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干燥。
5.H2(HCl或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6.O2(H2O):通过浓硫酸。
(2)常见固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过滤。
2.Cu(Fe2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
3.CuO(Cu):在空气中(或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4.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3)常见液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NaOH溶液(Ca(OH)2):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2.NaOH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过滤。
3.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蒸发。
4.CaCl2溶液(HCl):加入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5.CuSO4溶液(硫酸):加入过量CuO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6.FeCl2溶液(CuCl2):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废液成分探究题要处理实验中的废液,就必须研究废液的成分。对废液成分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即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
1.从物质角度分析首要先分析混合前各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反应后一定含有哪些物质、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再混合后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各实验中生成的物质是否会参与反应),最后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判断。
2.从离子角度分析主要是从离子共存的角度分析,在混合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不反应的离子(一般Na+、K+、NO3-、Cl-等),由于废液混合后在用量上难以确定,参加反应的离子的剩余问题无法确定,所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是参加反应的离子。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1
1、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伸展方向),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
3、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温度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压强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4、四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②100g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③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单位:g[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
5、二角度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6、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加以比较。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2(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例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2.区分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和分解),根据反应做出类型的判断。
4.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识记元素符号,熟练书写常用的26种元素符号和名称。
(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
5.化合价和化学式:
(1)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3)根据物质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4)应用元素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6.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性质和类别(NaMgOClNeHe)
(4)识记元素的概念,判断元素存在的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知道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
(5)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水,二氧化碳,氧气为分析对象).
7.物质的分类:
(1)识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2)识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金属和非金属),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8.溶液溶解度:
(1)识记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3)识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两者互相转化的方法。(增减溶质,溶剂,改变温度)。
(4)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5)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几个要素的含义,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6)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跟压强成正比毛茛温度成反比)
(二)物质的知识
1.水
(1)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了解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两种气体的鉴别。
(2)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水的组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水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以及反应表达式。
(4)水的污染和净化,其中污染的原因,和净化的方法。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物质的式量计算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原子的个数比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
(其中(1)根据化合物质量,求它们所含元素的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相应的化合物的质量)。
5.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或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求溶解度。
(2)已知溶解度,计算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
1.常用仪器的识别。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3)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4)托盘天平,砝码的使用。
(5)试管中(固体液体)加热的正确使用。
(6)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过滤的'操作)(蒸发的操作)。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相信通过上面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相信上面对化学中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知识点的讲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4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间有一定量的关系。由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根据饱和溶液溶质、溶剂的量推算溶解度;
(2)根据溶解度求算饱和溶液所含的溶剂和溶质量;
(3)根据溶解度求算饱和溶液在蒸发掉一定量溶剂后析出的结晶量;
(4)由于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可以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求算出一定量饱和溶液由于温度改变(或同时有溶剂量改变),析出结晶的量。
(5)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相信通过上面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化学结晶的方法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对化学中结晶的方法知识还记得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上面对化学中结晶的方法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哦。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本文来自作者[野芳宁]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53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野芳宁”
本文概览:在初三的化学学习之中,酸、碱、盐部分的学习可谓是重中之重,在中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此部分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既繁琐又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此,我...
文章不错《初中化学酸碱盐有什么知识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