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以为这学期会很闲(现在不这么觉得了 T_T),就选了一门叫《阅读与欣赏》的选修课。期中作业需要同学们做 PPT,以一本书或某个主题进行阅读分享。我做完之后,觉得有些地方还挺有意思,遂整理于此,供部员们参考。
《人间滋味》是讲中国的美食与生活的,作者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另外,书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宁静,仿佛来到了慢节奏的乡下,很惬意。
鉴于此,使用了中国风的PPT设计风格:
直接上图:
大家好,我是飞宏。我为大家分享的书是汪曾祺的《人间滋味》。
在开始介绍之前,先来卖一个关子。
大家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讲“高邮的鸭蛋”吗?
这篇文章,就收录在汪曾祺的《人间滋味》里面。
虽然是初中学的,但现在却还记得一清二楚,足以说明我是一个吃货……啊不对
足以说明,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如此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我来读一段文字吧:
大家有没有想试试?现在电商很方便,我搜了一下,也不贵,大家可以去买来尝尝。
好,回到正题上来,我们来看看作者。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
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这一点,我们待会从书里就能感觉出来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
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
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
在他的描述之下,
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
这本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
非常适合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
嗯,既然这是一本讲吃的书,那我自然也应该要摘抄一两段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吧:
我在各大美食网上找了一下,发现很多食谱都是用的这种沥干了水的豆腐,相对来说很硬。
而汪曾祺所说的“以南豆腐为佳”,是指用那种非常嫩的豆腐。
放在四川,就叫豆花。
我自己也觉得应该用嫩一点的豆腐,因为这样的豆腐才有豆子的清香,
与香椿的香气搭配起来,才是绝配。
再来讲讲这个过桥米线。
书中对过桥米线的描写段落挺长的,读起来费时间,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
不过,汪曾祺的这段话,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想了一想,何止是过桥米线如此呢!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平常吃的东西也大多是快餐,
一把辣椒花椒下锅爆炒,再加上葱姜蒜,这就算得上好吃了。
当然,我并非说这种做法不好,只是觉得它没有灵魂,
吃起来味觉上满足了,但是呢,不管是厨师或者食客,都感受不到一种敬意,
一种对待食物、对待生活的虔诚的尊敬与向往之情。
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
某些宗教里的饭前祈祷,
它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要教人们要怀有敬意,记得感恩呢?
这一个问题可以去调查一下。
但是话又说话来,
看到一盘刚做好的、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来,
对于吃货来讲,
要让他停下筷子去念一段祷词,恐怕是一种折磨啊。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这本书,除了单纯地谈吃,也有许多对生活的哲思,譬如这一段:
我想起来,古龙也说过类似的话:
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到菜市场里面,这个人的烦恼一定会烟消云散,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我也是深有感悟的。
有时候心情不好吧,就自己去买点菜回家做来吃。
满脑子都是想着要买什么菜和怎么去做,自然就没有空去烦恼了。
等到吃饱喝足,肚子和精神上都满足了,
也就有了精力与热情去对付各种事情了。
嗯……最后,再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吧。
我是“囫囵”读完这本书的。
书中描写的诸多美味,在读的时候是让人直流口水的,
但一合上书,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兴许在以后吃到那些事物的时候,
才会突然想起来在《人间滋味》中读到过吧。
这本书除了讲吃的之外,还包含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在《<旅食与文化>题记》的末尾,汪曾祺这样写到:
这本书没有什么很深的道理,如果非要说,那就是这种朴素恬淡的生活态度吧。
我这几天读这本书,看完心中都会觉得十分平静。
同时,也能看到体会到生活中各种细节所呈现出的乐趣了。
这两张,一张是银杏大道,一张是图书馆,
觉得场景非常漂亮,就随手拍了下来。
我想,这就是发现生活之美吧。
啊,扯远了。
总之呢,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兴趣,
也常存这种平静的生活态度吧。
最后,也希望大家能抽空去读一读这本书,
保准让你能够重新体会到生活的本味。
谢谢倾听。
等一下!
还有一个彩蛋!
在看书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会用一些烹饪的专业词汇,
我简单收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
做菜,常见的方法很多,比如这些:
煎、炒、炸、蒸、炖
烘、烧、烤、焖、拌
这些大家都很熟悉,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字:
煨: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里慢慢烤熟。如:煨栗子、煨芋
汆: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某些地区直接把这种烹饪方式叫做“烫”。
煸:把菜肴放在热油里炒到半熟,以备再加作料烹熟。如:把葱花、姜丝先煸一煸
焯: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略微一煮就捞出来,例如“焯白菜”。
煲: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
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表示烹饪方法的字,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课件# 导语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十分重视 #课件# 导语的设计。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欢迎阅读与借鉴。
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本文来自作者[恨安]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572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恨安”
本文概览:之前以为这学期会很闲(现在不这么觉得了 T_T),就选了一门叫《阅读与欣赏》的选修课。期中作业需要同学们做 PPT,以一本书或某个主题进行阅读分享。我做完之后,觉得有些地方...
文章不错《06 汪曾祺《人间滋味》PPT分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