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
3、理解1倍数。
4、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会用乘法进行计算这一类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中国结为例,借助孙老师和宁老师剪中国结这一实践活动,根据已有的条件:孙老师剪了2个中国结,宁老师剪的个数是孙老师的3倍。让学生猜测宁老师剪中国结的个数。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初步认识“倍”
学生用图画表示出自己对“3倍”的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作品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倍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理解3倍就是3个那么多。仅有个别同学受原来两个数量比多少的影响,认为3倍就是多3个的意思。
(二)认识1倍数
借助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一下“3倍”在哪里?学生在寻找“3倍”的过程中,由层次三的同学来介绍自己的3倍在哪里。在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层次一的学生能够自悟到3倍在这里表示的是3个2。而不是比2个多3个的意思。
进一步追问层次三的学生,他为什么会把2个分为1份。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因为孙老师剪的个数是2个,所以要以孙老师的2个作为1倍数,也就是以孙老师的2个为标准,孙老师的3倍就是有3个2。
(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2的3倍就是3个2的基础上,计算出宁老师中国结的个数:2×3=6(个)。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认识1倍数是理解倍意义的关键,并且两个数相差多少是看出来的,而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是数出来的。这里先由学生介绍图中的3倍在哪里,再通过追问,进一步理解1倍数,初步感知倍的意义。并且掌握就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理解意义,深化认识。
(二)利用反例,深化理解。
(三)打破定势,理解本质。
(四)数形结合,解释应用。
倍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两个课时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如下:
《倍的认识》在青岛版数学教材中,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倍"这一抽象概念,重点是认识“倍”,理解"倍”,建立"倍”的表象概念,能够理解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堂课后,我有很深的感悟,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游戏导入,奠定基础
吴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抱团团"的游戏,吴老师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2个同学抱成一团,你们能抱成这样的几团?3个人抱成一团呢?4个人抱成一团呢?并启发学生玩过游戏以后要有思考:这样的几团、几份、几组,要有同样的“标准"-每份的数量和"标准"相同,才能称之为几份、几团、几组。
吴老师采用有趣的游戏导入,看上去和课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为后面的新授环节做了很深入的铺垫,让孩子在玩"抱团""的游戏中体会"2个人为一组”,有这样的“3组”,其实就是“倍"的关系。这个设计可谓巧妙至极,我们在低年级课堂上,就应该时常考虑、设计一些贴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润物细无声"的引发学生思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联系经验,充分感知
吴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联系现实生活经验,“你在哪里见过倍,说―说你对倍的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什么是倍?为什么学倍?倍能做什么?"让孩子带着自我感知去探索新知,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原有经验,大胆让孩子在课堂上表达,不论对错。这一点也是我们平常课堂上很难做到的,我们往往害怕孩子说错,或者说得不着边际,真正自由的、预设充分的、自信的课堂应该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达的,老师的引领非常重要。
小学解决问题中常常涉及到的“《倍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倍”的概念,如何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 能对“倍”有自己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用图形演示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教材分析:
“倍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的口诀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掌握了“倍”的知识,为以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以数形结合的方式,首先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其次在引导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平台”。进而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初步形成与认知的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利用数形结合,充分感知“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利用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
设计理念:
1、在找准学生认知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力求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就本节课而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学前准备”,安排了巩固几个几,以及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练习。 2、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的体现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得以解决与实现的。“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本课的设计是以形助教使学生经历一次“先形后数”的过程。然后由“做一做”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小棒,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使学生再经历了一次“由数到形”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倍”的概念。
设计理念:
1、在找准学生认知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力求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就本节课而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学前准备”,安排了巩固几个几,以及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练习。 2、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的体现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得以解决与实现的。“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本课的设计是以形助教使学生经历一次“先形后数”的过程。然后由“做一做”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小棒,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使学生再经历了一次“由数到形”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倍”的概念。
本文来自作者[采柳]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577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采柳”
本文概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倍的意义。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3、理解1倍数。4、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会用乘法进行计算这一类...
文章不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