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孙的历史

孙姓来源

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省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今湖北省境内),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 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赢,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贾之子蔫敖,字艾猎,即楚国名臣——孙叔敖。

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其父蔫贾官至工正后被权势所杀,孙叔敖率全家避难迁至期思(今河南省淮滨)隐居,后在楚王亲信虞丘子的推荐下,出来辅助楚庄王。楚庄王因得孙叔敖辅助,国力大增,后打败晋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虽贵为楚相,但生活相当俭朴,没有多少积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儿子回乡种田,生活贫困,不得不砍柴以补贴家用。后有宫廷艺人优孟模仿孙叔敖计说楚庄王,告之孙叔敖家后人穷困状。楚王乃召孙叔敖子,封以寝丘(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四百户。孙叔敖后人为了纪念一代贤相,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

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齐田完的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桓公卒后,其弟佗杀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厉公,立跃为利公。利公立5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为庄公:庄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逃到了齐国,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 (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奔齐)→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比干是殷末纣王叔父,官至少师。纣王*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苟,名况,又称苟卿,是苟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代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苟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之讳,他下令苟姓子孙不得姓苟,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的苟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苟姓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耿姓行列之中。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作《萤火赋》行于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以北)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另外,有因政治避难而改姓孙氏。今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

孙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这类含“孙”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他们都改复姓为单姓孙氏,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族的又一庞大来源。

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

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汉人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

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顺治、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姓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并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分内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

在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

------------------------------------------------------

孙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姓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姓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姓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省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1、四川孙氏: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2、广西孙氏:

广西孙氏多尊宋代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孙氏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迁娄邑(今上海市松江县),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姓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代有孙元化家族。

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

4、山西孙氏

《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县)。《代州孙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5、海南岛孙氏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

《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历元、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移居台湾的孙氏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岛),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谋生,孙姓移居台湾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Z起,如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县)人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今广东陆丰县)人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今广东省潮安县)人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人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县西北)人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人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今福建省漳州市东南)人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今福建省安溪县)人孙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间 (1821-1850)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成为今日孙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国民党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当时828804户居民、737种姓氏之中,孙姓有3273户,居第50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 12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599户,台南次之,为320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277户,新竹246户,苗栗184户,彰化166户。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为最多,有307户,台南次之,为 302户,其他依次为台北227户、台中 198户、高雄126户、阳明山69户。

移居海外的孙氏

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孙姓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体裁编纂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国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后15次赴日,侨居时间累计 9年多,约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先生“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5000去朝鲜,这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汉魏以来的各个时期,随着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日益频繁,大批华人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开拓基业。

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如今东南亚华侨已达两千多万,其中尤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为最多,占我国三千余万华侨总数的80%以上。

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美洲: 我国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线,到达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人大批到达美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贩去的契约华工,另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这其中当让也有孙姓族人。

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断句,要精准答案!!

应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如下:

『咀华庐』整理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现代文翻译: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

谚语:“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出自何处

《自相矛盾》的断句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

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分,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孔子过泰山侧 全文翻译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意思是:种好了梧桐,凤凰就会在这里安家落户!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白话译文: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由庄子看望惠子的言语中而来,可见庄子道家思想,善于以万物来作比喻。道家文化,取自自然,用之于人的理念,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百度百科-庄子·秋水

孔子过泰山侧

原文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④。”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⑤,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⑥。”夫子曰:“小子识之焉⑦,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③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④壹:的确,确实。⑤舅:丈夫的父亲。⑥苛:苛刻,暴虐。⑦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全文翻译: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本文来自作者[雨兰]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641.html

(13)
雨兰的头像雨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雨兰的头像
    雨兰 2025年09月26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雨兰”

  • 雨兰
    雨兰 2025年09月26日

    本文概览:孙姓来源关于“孙”字“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

  • 雨兰
    用户092605 2025年09月26日

    文章不错《姓孙的历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