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决定商品价格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就连经济学家们也常常这么说起。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实际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的多。
说道供求原理想必有点经济常识的都知道。
供给影响价格的情况:当需求量一定时,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降低,供给量减少商品价格升高。当供给量一定时,需求量增加商品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
价格影响供求的情况:当需求量一定时,商品价格升高会导致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降低会导致供给量降低。当供给量一定时,商品价格提升会导致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会导致需求量增加。
以上供求原理并没有错,只是描述的太简略了,忽略了很多细节,此外以上的原理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适用。
需求首先影响供给
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价格或许谁都知道,但真是这样吗?需求和供给都只是自变量,而价格才是因变量?其实需求首先就决定了供给,商家售出多少商品在下个周期才会生产多少或是进货多少,所有行业在很短时期都可以基本实现供需平衡。谁见过某种商品价格一直摇摆不定的?即使长期来看某种商品会被淘汰,供给量也会随着需求量的减少而逐渐减少。
早餐店包子饺子没多少人吃了,店家还察觉不到?继续每天大量制作包子饺子,即使真的做了,几天卖不出去放坏了还继续大量制作吗?当年随着网络的出现VCD DVD被淘汰商家还仍旧按原来的产量生产吗?脑袋不管用了?继而自媒体上常说到的我国商品房够30亿人居住了,还在不断建房大家相信吗?开发商看不到每年各自地区房子的销量吗?几乎是闲置房比已售出房数量还要多,即使开发商脑袋不管用了,问题是前一个楼盘就没赚到钱,他们哪来的多余资金去进行下一个楼盘的开发?贷款吗?上一个楼盘的负债都没还清又去扩大负债?
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是根据下游销售商订单来确定生产多少,而下游所下的订单是根据自己上个周期各类商品销量额确定的,这种情况下供给=需求。
放眼我国几乎各个产业都是产能过剩,但并未造成各个产业的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指生产各类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最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但大家都是明白人,谁去生产超额的产品然后因为供大于求低价出售产品,况且生产超额的产品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有多大需求才生产多少产品,实际生产的数量低于最大产能,已实现供给=需求这项基本原则。
价格永远只能在成本之上
供求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价格什么情况上升,什么情况下降,却没说是围绕着什么而上升下降的,这里就得提到成本和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商品价格的波动只可能在成本以上,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以下,供求只能影响到利润,不可能比成本还低。本来成本100元的商品,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可以无限提高,卖到1000元2000元都有可能。但当该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只会无限接近于100元,大不了今后不生产售卖该商品了,干嘛因为需求不足而无底线降价。成本为100元的商品因需求不足降到90元,每售卖一件就亏损10元,卖的越多亏得越多,商家傻吗?大家谁见过某个行业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
还是拿房价来说,即使真的没人买房了,开发商大不了把房子炸了,把地皮退还给政府,这样至少还可以拿回当初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中的大部分(按一般70年产权中实际使用年限),干嘛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大不了今后不再开盘建新楼盘了,把资金转移到其他行业,干嘛要亏本卖房?
当然有极端的例子,价格低于成本。菜市场到下午6点时摊贩会便宜把蔬菜卖出去,否则已经买了多天的蔬菜再放到明天就会坏掉,届时一分钱也卖不出去。规模极小的服装厂鞋厂在面临破产时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否则破产后就无法继续售卖了,一分钱收不回。这种极端例子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商品任何时候都如此的。
价格只能在成本之上,那么成本是什么决定的呢?看上去还是由成本的供求决定的,但各类商品的有型成本基本都是些能源矿产资源初级产成品(汽车的金属,房子的钢筋泥沙,电器电子产品里的零部件),这类产品的价格是由国家决定的,通过这些获取各类财政收入,因此长期价格不会怎么变化。此外的税费成本(国税,地税,土地出让金,贷款利息)更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大头,将来随着人口的减少只会增加不会降低。
商家看到哪个行业利润率高就会将资金转移到该行业,疫情前十几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业,如果从供求的角度来看,一定时期内对房子的需求量不变,资金流入房地产就等于增加了供给,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房价下跌啊。但事实却是房价不断上涨,这只能从成本收益角度去解释,商家愿意通过在房地产行业投入更多成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此行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其实就凭直觉都能看出大量资金进入的行业,该行业产品服务必然涨价。
拐个弯说一下,我说的成本是总成本,而不是我们凭直觉看到的显性成本,流动成本,一件商品的显性成本可以理解成单个商品的进价,而商品的总成本包括平摊到该商品上的仓储运输费用,平摊到该商品上的人工成本,平摊到该商品上的税费利息……
需求弹性
价格的变化对于各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有所不同,非刚需商品价格发生改变,顾客的需求量立马会有较大的变化,服装日用品电子产品就属于这种情况,比如非必要的聚餐,餐馆菜价上升,去吃饭的顾客会减少,服装的价格下跌,人们会大量购买。刚需商品价格的改变不会带来需求量较大的变化,因为你必须购买该商品或服务,即使涨价了还是得消费,即使降价了你还是只需要这么多,没听说过粮食蔬菜降价了每天就由现在每天3顿饭变成吃4顿饭5顿饭的,没听说过房价跌了就每家每户都买2套3套房的。日常所需基本的食品房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人说食品是刚需,房子并非刚需,其实说这话的人本身就很看重房价,热切期盼房价下跌,否则一个普通人注定终身基本不会买车的会去关注车价涨跌吗?房子不是刚需干嘛不买房的要去租房?从前农村可以自建房,如今国家下达禁令了,不买房怎么办?无非是感觉过若干年房价会下跌,先将就租房熬几年。问题是房子属于刚需商品,开发商即使做出房价调整也影响不了多少销量,难道房价降个15%大家就去买第二套房?既如此为什么会去大幅调整房价?
供求原理不适用于整体经济
开头说道过当某商品供给量一定时,商品价格提升会导致需求量减少。这只局限于某一家或几家单独的商家而言,你一家商品价格提升了消费者大可以购买其他商家的从而降低对该商家商品的需求量。如果市面上所有商家的某一种商品价格一齐上涨,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恐慌心理,将来该商品还要涨价,不如趁现在多买点。结果是当商品供给量一定时,商品价格的普遍提升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这完全就和供求原理说到的相反了。
以上说的是社会上某种特定商品价格上涨,如果大部分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就是通货膨胀了,届时人们会疯狂消费,为了用手中的钱尽可能购买到当下还不算价格太高的商品。
成本一定时需求量变化
当商家无论销量如何变化,但其成本始终不变时,需求量的增加时商家出于平摊了成本的考量不但不会提升价格,反而会降低价格。最常见的就是商业广场的例子了,商业广场持有者当初拿地建房时成本就那么多,如果广场内部商铺能更多的租出去,可以平摊他的成本,此时更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出租。其实商品房同这个类似。
再一个就是**院,不管多少人看**对于影院来说成本几乎不变,多出的清洁成本座椅损坏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当观众更多时影院大可以降价售票,平摊成本的同时还可以用低价吸引更多观众。
总之价格的决定因素多种多样,不是供给与需求这么简单,绝非供求原理就能概括的。
完全竞争情况下,产品同质,厂商无数,要素自由进出,信息充分,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厂商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
并可以在此价格下销售所有产品,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P),厂商的平均收益为为P。
只要市场价格不变,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就是一个常数,也是一条水平线(P);边际收益直接用钢材那个除式求导就可以得到MR=P。
也就是说,对于单个全竞争厂商来说产品价格是给定的,不会随着产量变化,边际收入就是价格,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也是一条水平线(P)。
扩展资料:
完全垄断市场两种曲线: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垄断厂商是独家卖主,他面对的需求也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他可以制定高价,也可以制定低价,但他也要受市场需求规律的限制。
因为,如果他制定高价,销售量就必然下降,要扩大销售量,就必须降低价格,这意味着完全垄断市场上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果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是直线型的,那么,D曲线和MR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是相等的,MR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是D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的一半,即MR曲线平分由纵轴到需求曲线D之间的任何一条水平线。这是完全垄断厂商边际收益曲线的一个显著特征。
百度百科—完全垄断市场
本文来自作者[慕秋]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77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慕秋”
本文概览:供求决定商品价格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就连经济学家们也常常这么说起。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实际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的多。说道供求原理想必有点经济常识的都知道。供给影响价格的情况:当需求...
文章不错《为什么供求决定价格》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