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美国载人航天飞行器阿波罗13号起飞进入太空,准备执行登月计划。这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九年之后,早已不再是件复杂神秘的事了,它被认为十分安全。 可怕的危机是在升空后第三天晚上开始的,在离地球二十万五千英里的地方,指挥官吉姆·洛弗尔按指令开始“低温搅拌”。九点零八分,指挥舱驾驶员斯威格特报告燃料电池1.2的压力丧失,2号贮氧箱压力和温度丧失,危机开始了。在地面的休斯敦太空中心的控制系中,怪事频频出现,大量数据不对,却无法解释原因。一切都违反常规发生着,没有人知道太空中的阿波罗13号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危机接踵而来,两个燃料电池同时存在问题,供电消失,而飞船用来修正航向的常平架不知为什么自行偏离,这意味着阿波罗13号可能会飞向莫测的太空深处。主管利伯戈特只能下令机组转移登月舱,并在那里活下去,之后再想办法回到地球,经过计算,供电与贮氧只能维持一小时五十四分钟,而他们还未找到出错原因。最后一个大胆的猜想证实了飞船实际遇到的问题。因地面工作失误,集流管破损,从而导致了升空后的一次爆炸, 摧毁了一个舱和2号贮氧箱。宇航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供电与供氧都严重不足,如何使阿波罗13号安全返向地面是最大的问题,指挥部制定了P.C. + 2的飞行计划,利用登月舱带着指挥舱返回。阿波罗13的机组人员体现了巨大的才能,他们克服了死亡威胁,在极端缺水的情况下完成了校准工作,飞船准确地回到了“进入走廊”,在与地面进行了最后一次乐观对话后,一切沉寂了。3分53秒后,阿波罗13号成功地溅落在太平洋,营救成功了。 评析 1995年是阿波罗13号发射25周年纪念。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灾难,几乎导致三名宇航员命丧太空。同时它又是一次奇迹,三名太空人终于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斗争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成功了返回了地球,活了下来,创造了航天史上“虽败犹荣”的光辉时刻。 影片《阿波罗13》就是以这一次空难为题材拍摄的记实性巨型影片。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惊险片,自始至终,观众时刻关注着远离地球二十五万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运。悬念层出不穷,飞船上的事故一个接一个出现,而人们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当地面指挥站中的电脑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和变化的数据告诉人们阿波罗13号处于危机时,观众的心情立刻被紧紧抓住了。没有枪战,没有谋杀,牺牲发生在不可测验的太空,人们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惊险性来自于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脱离危险,打败死神。 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 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主角杰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作。正如他愿,他的演出让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尔也大为赞赏。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我国神舟七号发射上天的相关资料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EDL过程后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同样的,我国神舟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也需要经历EDL过程。那么,什么时EDL?EDL又分为几个阶段?
航天器沿其运行轨道直接到达,或者离开它原来的运行轨道沿转变后的轨道到达它要着陆的天体的大气层,安全通过大气层并利用大气减速,最终安全着陆在天体上的过程,成为航天器的进入(Entry)、下降(Descent)与着陆(Landing)过程, 简称EDL过程 。
航天器是一个人造天体,它在某个天体作用范围内的运行轨道上按天体力学规律运动。在绕天体运动时,航天器的轨道是不与天体稠密大气层相交的椭圆轨道或圆轨道。航天器要离开原运行轨道进入一条飞向天体大气层和天体表面的轨道,必须要用制动发动机产生的推力 减小其飞行速度,或者改变其速度方向,或者同时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 。
如果速度的改变使得航天器转入一条飞向天体大气层和天体表面的轨道,就有可能实现进入,实现进入的轨道称为进入轨道。因此, 制动段是从制动发动机工作开始点(即制动点)到其工作结束为止。 在这一阶段飞行过程中,航天器除受天体的引力作用外,还受到制动发动机推力的作用。
由于航天器在绕天体运行时,其轨道是不与天体稠密大气层相交的椭圆轨道或圆轨道,因此,进入式航天器脱离原运行轨道转入进入轨道后,在进入大气层之前仍有一段运行轨道处于真空环境中,在此阶段航天器仍然是按天体力学规律自由飞行。于是, 将从制动发动机工作结束点至进入大气层上边界点间的自由飞行段称为进入轨道过渡段。
其实大气层的上边界是不存在的,是人为划分的,例如一般将地球大气层上边界高度取为80~120km。在进入轨道过渡段,一般 不对航天器的质心轨道进行控制,只对姿态进行控制 ,航天器仅在天体引力的作用下作自由下降飞行。
进入点为进入轨道进入段的起点,也是气动力起明显作用的稠密大气层的最高点,从这点开始气动力对进入器的运动影响就不能够忽略。 对于采用降落伞减速系统垂直着陆的进入器 ,它的 进入段是从进入点减速下降到降落伞系统开始工作的这一段轨道。 对于能够产生足够升力机动下滑下降、在跑道上水平着陆的进入器 , 进入段是进入点到进入器开始导航操纵位置的一段。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空间技术路线图进入、下降与着陆技术领域中对下降段的界定, 下降段主要是指从超声速减速到亚声速这一飞行下降阶段 , 对于采用降落伞减速的航天器来说通常指降落伞减速阶段,从降落伞开始工作起至着陆系统或终端发动机开始工作止 。因此,EDL过程中的下降段也可称为降落伞减速段。
由于工程设计中不能通过无限增大降落伞面积来减小其稳降速度,对于某些航天器来说,为了确保着陆安全,往往还需要采用着陆缓冲措施对航天器进行最终的缓冲着陆,即 由着陆缓冲装置在有限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内来个“急刹车” ,使进入器本体以接近零速度触地的理想状态圆满完成着陆任务。
比如,神舟飞船返回舱经降落伞减速后仍有8m/s左右的垂直速度,若不采取缓冲措施以此速度着陆,产生的着陆冲击过载仍能使航天员受伤。对于火星探测着陆器来说,由于火星大气非常稀薄,一般经降落伞减速后其稳降速度仍达到几十米每秒,必须采取进一步的减速缓冲措施才能确保着陆器安全着陆。因此,对于这一类航天器来说, 最后的减速缓冲着陆阶段称为着陆段 。
航天飞机发射过程
基本信息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2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施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F火箭担任。
[编辑本段]细节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编辑本段]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编辑本段]任务过程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16:35 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探头出机仓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门关闭。
火警误报
在航天员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经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后经证实,是误报。
19:30 神舟七号释放伴飞小卫星
9月28日16:54 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17:16 飞船返回中国上空;17:25 太空船离开“黑障区”,并且打开主伞。
17:36 成功着陆;18:22 航天员自主出舱。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9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发展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3名正选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名正选航天员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山西运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编辑本段]伴飞小卫星
“神七”任务中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曾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发射前的准备
发现号航天飞机定于2006年7月1~19日进行第2次复飞,为此2006年5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把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轨道器操作设施(OPF)中的发现号轨道器运至运载火箭总装大楼(VAB),与那里的外贮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组装在一起;然后把呈垂直状态的航天飞机叠放在可移动的发射台(MLP)上,通过巨型拖车运到5.5千米远的39B发射塔架旁的导流槽上方。航天飞机经测试检查合格后,技术人员用3小时左右向外贮箱加注约700多吨推进剂(50万升氧、145万升氢)。
在发射前2小时30分钟时,史蒂夫·林赛等7名穿好橘红色舱内航天服的航天员通过发射塔第7层上的机组通行臂(CAA)进入轨道器,由技术人员在指定座位固定好;随后技术人员离开轨道器,密封好舱门准备发射;发射前10分钟,所有云层必须离发射塔2440千米以上,浓度低于50%(半阴天,为了在紧急返回时看清着陆场跑道),低空的风力不能过强,在发射塔周围80千米没有任何导致闪电的云层存在,否则就要延时;发射前7分钟,机组通行臂收回,但遇到紧急情况,该通行臂可在20秒内重新装好,让航天员撤离;发射前11秒,向航天飞机下的导流槽放水,因为水可大大降低发射时的噪声,以防火箭发动机发出的巨大噪声损坏航天飞机。这时就可以点火发射了。
整个发射过程
(1)航天飞机发射时,其轨道器的3个主发动机在起飞前6.6秒时先以0.12秒的间隔相继点火;
(2)在升空前的最后几秒内,主发动机的推力要超过额定值的90%以上,否则会自动停机;
(3)在预定的发射的时刻来到时,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点火,航天飞机垂直起飞,按预定的飞行程序上升;
(4)航天飞机飞过发射塔的速度很慢,需要3秒,此后飞行控制任务由肯尼迪航天中心交给德州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并将在30秒内加速到超音速;
(5)2分钟后,固体火箭助推器关机并分离,此时航天飞机的飞行高度约为45千米,其上的3台主发动机继续推进轨道器和外贮箱的结合体升空,而固体火箭助推器分离后靠降落伞悬吊落在海面上,由回收船回收,供下次再用;
(6)此后航天飞机要经历程序转弯,使航天飞机由垂直向上飞行,变为向东水平飞行;
(7)起飞后8分钟左右,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关机,外贮箱与轨道器分离,外贮箱分离后在坠入大气层时烧毁,此时轨道器进入大约远地点300千米、近地点7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速度约7.5千米/秒;
(8)在40~45分钟以后,即在约300千米远地点,轨道器上的轨道机动系统发动机点火,使轨道器的轨道变成约300千米的圆轨道,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本文来自作者[函奥哲]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323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函奥哲”
本文概览:《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美国载人航天飞行器阿波罗13号起飞进入太空,准备执行登月计划。这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九年之后,早已不再是件复杂神秘的事了,它被认为十...
文章不错《阿波罗13号升空及安全返回地球的过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