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是:嵎夷,南交、昧谷、朔方,也就是驻扎在四个地方。
出自《尚书·尧典》,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顺昊天,敬守民时。
扩展资料:
(1)方位:方向位置。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在出生星座表中,两个星球对角的距离称为方位。八宅风水学按大门所向的方位决定家宅的坐向。
(2)嵎夷,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3)南交,指 交趾 。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
(4)昧谷,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mèi gǔ,释义为古代中国传说中西方日入之处。
(5)朔方 ,意为北方,英文north。朔气是指北方的寒气,北方很冷,又可称朔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嵎夷
百度百科——南交
百度百科——昧谷
百度百科——朔方
守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兽分别是?
与金木水火土对应。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而不是道教,直到两汉时期才被道教吸收成为四灵神君。
四神在古代中国中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军事上,在战国时期,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星宿,例如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就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尖。?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升起。又有人总称为“四大神兽”。
百度百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大神兽是古代中国传说的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为土。另有《淮南子》提到五龙之一的黄龙位居中央,乃四兽之长。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总称为“四大神兽”。
扩展资料:
古人将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本文来自作者[兰艳鑫]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395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兰艳鑫”
本文概览:古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是:嵎夷,南交、昧谷、朔方,也就是驻扎在四个地方。出自《尚书·尧典》,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
文章不错《古代的四个方位分别叫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