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1、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的为民思想差异

中国: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西方:神是人的主宰,个性自由以及私利为主导的思想。

2、包容文化与排他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文化使中国人解决问题总能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西方:排他文化则总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3、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

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4、个人荣誉感

中国:一般不主张个人的炫耀,个人的骄傲,一般都比较的含蓄,即是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也要表现的很谦卑的样子,提倡谦虚的态度。

西方:对于个人的荣誉表现的很具有个人色彩,成功了就会欣喜若狂,失败了就会生气,很直接的性格特点。

5、看待自然

中国:接受不确定,不完美。因此也处在神秘主义和迷信的边缘。

西方:通过科学/科技去寻找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努力追求理论上的完美。

孔子与苏格拉底——浅谈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根源

从思维方式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如何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新思路。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①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②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③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5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⑤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我们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思维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们以前难以回答的问题。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就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后者提出?心理学家把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叫做?尼德汉姆难题?。很显然,如果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思维特性,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把一个客体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需要对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

 尼斯比特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但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种文化。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从对比中认识我们自身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同时也应该为继承和创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相信随着心理学和其它诸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学对思维方式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文化影响机制问题的认识也必将越来越深入。

;

最近看到岱岱写的一篇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文章,感觉有趣有料,特做笔记复盘。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对比两者的差异,是观察东西方文化底层差异的有效途径。虽然是管中窥豹,却也能知其一二。

一、时代背景与地缘上的差异。

孔子之前古中国已有夏商周约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希腊在中国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城邦小国。

地缘上中国为大陆,偏封闭。古中国文明高于周边文明,故孔子的儒学"独尊华夏",不重视与其它文明的交流,如后世的"华夷之辨"。

地缘上希腊为海洋,偏开放.且古希腊文明低于周边.(如埃及文明)。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对其它文明较兼容,如他的学生柏拉图曾去埃及求学。

孔子的儒家思想受齐鲁重农轻商的传统影响,重农。

希腊是当时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重商。

二、各人上的不同。

孔子是继承中国的古代文明——周礼。而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文明的叛逆者。

春秋时期法家可看做是改革派,道家是无为派,儒家就是复古派。

苏格拉底的叛逆有三点 :

1、改变了哲学的研究方向一一由先前的自然哲学(研究世界的本源)转到伦理哲学(研究什么是正义,诚实)。

2、否定雅典的民主制。

3、推崇一神论,与当时雅典流行 的多神论矛盾。

孔子爱复古.导致后世的世人也喜欢为前人的文字做解释。不注重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也不打算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越感。

两者作为老师其教学方法不同 。

1、苏格拉底爱下定义,孔子不爱不定义: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定义“哲学、就是爱智慧。”

“除非你知道-个东西是什么 ,否则你不能回答任何关于这个东西 '的问题。”

什么是仁呢?孔子他 老人家没直说.“仁者,亲也。"“上下相亲谓之仁,克己复礼为仁。”解释了很多,就是没下个定义。

这样就导致儒学体系完备细节却不够严谨.西方哲学严谨而且为科学启盟。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归功于苏格拉底,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法。"

2、苏格拉底以提问的方式讲学,孔子是解惑的方式讲学:

孔子常的下结论的方式告诉弟子道理.而没有给学生思辨的过程。

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了结论,而没说他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苏格拉底则是以提问开始,不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最后以一个两者都认可的定义结束。

孔子是让学生知其然,而苏格拉底就是让学生"知其所的然"。学生都爱模仿老师,后世的儒学大师学孔子复古,不学知道孔子思维

本文来自作者[栾思涵]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817.html

(3)
栾思涵的头像栾思涵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栾思涵的头像
    栾思涵 2025年10月18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栾思涵”

  • 栾思涵
    栾思涵 2025年10月18日

    本文概览:1、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的为民思想差异中国: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西方:神是人的主宰,个性自由以及私利为主导的思想。2、包容文化与排...

  • 栾思涵
    用户101804 2025年10月18日

    文章不错《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