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中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革命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

2、割据思想的内容:在中国***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喝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3、割据思想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这三者是密切相联,缺一不可的。首先是武装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2]P610。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而且这种武装斗争必须是长期的,以军队为组织形式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就看得很清楚、很透彻,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说:“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基于这个认识,在井冈山时期就成立了中国***独立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中流砥柱。第二是土地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农民战争。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农民最迫切、最关注、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发动农民最好的钥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在开创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久,就在1928年5月边界党的“一大”上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重要政策,并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具体领导土地革命运动,各县相继出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这就从根本上代表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造成了红色区域的坚实基础。第三是根据地建设。中国革命在组织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和红色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正如毛泽东所言:“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成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2]P418。历史上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地的思想

答案: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红色政权区域虽然处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但它的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是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军阀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这种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还有四个条件: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2)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3)***必须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总体观念,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历史意义: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毛泽东又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推向前进。到苏维埃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他进一步完整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问题。

本文来自作者[风雨鄢然]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5260.html

(2)
风雨鄢然的头像风雨鄢然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风雨鄢然的头像
    风雨鄢然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风雨鄢然”

  • 风雨鄢然
    风雨鄢然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革命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2、割据思想的内容:在中国***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喝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

  • 风雨鄢然
    用户102202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工农武装割据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