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时刻要有危险意识。初入户外运动者必须认真对待,从学会“害怕”开始,尊重生命。 户外运动 2、要储备个人体能。在户外一旦遇到恶劣的环境,身体里的潜在病症可能会被激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3、要具备基本、必要的救生和自救技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等定位工具。户外运动,绝对不能仅凭一腔热情。 4、选择安全、专业的户外装备。户外运动是一项对装备有专业要求的运动,前期需投入一定经费。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如果不是专业的驴友,不要轻易尝试高山、悬崖等专业运动场地。 5、建议新手尽量选择正规户外团体。专业户外俱乐部一般会有活动预案,具备完善后勤保障和联络系统。相比之下,自发团体活动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很大,出现问题的几率会大大增加。[1]
编辑本段户外急救知识
户外急救[2],就是在户外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一、处理前观察 在做具体处理前,需观察患者全身,并掌握周围状况。判断伤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将耳朵靠近听听呼吸声。尤其要注意脸、嘴皮、皮肤的颜色或确认有无外伤、出血、意识状况和呼吸情形,仔细观察骨折、创伤、呕吐的情况。 随后,更要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尤其对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服毒的情况,不管有无意识,发现者均应迅速作紧急处理,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在观察症状的变化中,遇症状恶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应急处理。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者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二、观察后处理 在活动中发生的外伤或突发病况有很多种,所以也需施以各种适当的急救方法加以应付。 维持呼吸道畅通在做急救处理时,以患者最舒适的方式移动身体。若患者意识昏迷,需注意确保呼吸道畅通,谨防呕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为确保呼吸畅通需让患者平躺。若有撞击到头部的也要水平躺下,若脸色发青需抬高脚部,而脸色发红者需稍抬高头部,有呕吐感者,需让其侧卧或俯卧为宜。 三、处理完毕后 在紧急处理完将患者交给医师之前,需对患者进行保暖,避免他消耗体力,以使症状恶化。接着联络医师、救护车、患者家属。原则上搬运患者,需在充分处理过后安静地运送。搬运方法,随伤患情况和周围状况而定。在搬运中,患者很累,要适度且有规则的休息,并随时注意患者的病况。 现场抢救时间紧迫,对病情危重者的救治,一要遵守急救原则,二要抓住重点,迅速按正确步骤检查患者。
户外运动理念及户外自救
一般的户外活动是我们对未知世界认识的一个过程,是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方式。既是户外,也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户外知识,把户外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下是网上关于户外知识的归纳和个人户外经历的一些总结。
一、明确目的
户外活动有ZN和FB之分,新人在参加户外活动之前需要了解路线状况,对比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你想在户外活动中得到的体验。
1、户外活动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参加户外活动也应该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比如同样的线路,在你对户外体会的不同时期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2、首次参加户外活动应该是和你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或者参加一支团队精神比较好的队伍。
3、不想让户外成为你偶然的爱好的最好办法是你需要更多地了解你想从户外中获得乐趣的程度。
二、团队精神
参加户外这么多年我一直相信一句话:网上我们是一个组织,户外我们是一个团队。通常一次户外活动中一个团体带给我们的快乐远远大于我们个人创造的快乐,所以一次成功的户外活动经常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艰苦环境下的户外穿越。那些在户外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往往都是经历过一次共同艰苦的户外活动。
1、确定一个核心,并赋予他相当权力,有民主也要有集中,这点很重要,并且要保持相互的尊重和帮助。
2、要对有些事情作明确的分工,如:开路、断后、生火、扎营等。
3、人数较多时要注意行进队型,队伍过长容易走失队友或有人出现意外而不能及时发现。
4、所有装备和给养应根据各人体力好坏及性别做科学分配背负,以便使队伍能保持一致的速度。
5、如有人遇到严重的伤病,整个穿越计划必须作出应变,全体放弃或部分人带伤员撤退。
6、团队行进中你必须处在你身前和身后队员的视线内。
三、体力分配和队型控制
如果队伍的人员较多(10人以上)或对队员的体力情况不了解时,不要去走没有队员走过的路线,否则很难做好对活动的合理安排。
1、全程尽量保持匀速,掌握节奏,按计划的休息时间休息,一般在上坡时可半小时休息5-10分钟,下坡时每1小时休息10-15分钟。
2、休息地点的前面最好是平路,由休息恢复到行军状态需要时间,休息后突然的爬坡会很累。
3、午饭不要吃太久太多,否则影响行程,对胃不好,并且长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人变得松懈。
4、合理安排开路、断后和后备负重各类人员,并观测状态及时调整。领队要保证能及时出现在各个位置来处理问题;开路应该是经验丰富、路线熟悉、会控制全队节奏、稳重的人,并不是体力最好的人;断后应该是体力很好、责任心强,要保证任何时候身后无其他队员。
5、行程的安排要合理,并且要根据大家途中的体力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必要时宁可延长穿越时间。
6、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过分透支,要为后来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保留1/3的体力,甚至更多。
四、掌握线路和方向
出行前尽可能地搜集活动地区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将要出现的较大转向和明显的标志物做初步了解。当有等高线地图时,可将预定线路和方向进行分析,并且要让每个队员都知道线路的大致情况,尤其是新队员,因为只有在熟悉的基础上面对迷路才不会过于慌张。
1、携带较准确的指北针和海拔表(有的地区很需要)。
2、携带并保护好地图和资料。
3、带信号笔和扑克牌,以备迷路时作路标记号用。
4、如对穿越地区所知资料甚少、条件又较复杂时,最好请走过的同行或找当地向导带路。
五、防水措施
在雨季或多雨地区,特别是长时间的穿越,如防水准备不充分,整个活动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如:无干燥衣物可换,相机、电池、食物等物品遭打湿破坏。因此在出行前要对活动地区的气候做些了解,并做好相应准备。
1、帐需要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2、使用背包罩,即使背包有防水功能也要如此。
3、在向背包内填装物品前,用塑料袋或密封袋先包裹一下,这样既可防水也有利于物品分类。
4、有条件就准备好防水冲锋衣裤(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但雨具一定还要准备。
5、防水登山鞋有条件就准备好些的,反正可以用很长时间(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
六、饮水问题
在短途穿越时,如已知补水困难就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大约2升。长途穿越,可在途中的.溪瀑、江河、河塘取水,但一定要观察其污染情况,如:水附近有无人畜活动、有无动物尸体、有无粪便及其他污染物。水中有大量泥沙时要使水沉淀10分钟以上。蚂蝗多的地区,打水时要用敞开或透明的容器,以便能及时发现水中是否有蚂蝗。
1、缺水地区饮水要按计划分配饮用。除特殊情况外,在找到水源前绝不要把水饮尽。
2、野外取水后,有条件务必使水煮沸后(煮沸5分钟)再饮用。
3、有条件可以带过滤器和净水药片以替代无法使用加热的情况。
4、如在缺水地区长时间活动,应学习其他野外采水方法。
七、野外生火
出行时要携带一种以上的火源,如:打火机、火柴、火镰等。有条件最好携带野营炉头、气罐或者燃料罐。在野外用火对自然的破坏很大,不是生存需要最好不要违规生火。
1、看好风向,不要把火堆放在帐篷的上风处,并与帐篷保持一定距离。
2、离开时用水和土压盖将火灭掉,并一定检查火是否确实熄灭。
八、安全露营
寻找安全、避风、干燥、平整的高处扎营。此时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如:是否有落石滚石、风向如何、有无动物巢穴、蜂巢等。尽量不要在河畔扎营,除非确定是枯水期,水位不会变化。营地不要紧靠水边,蚊虫较多。当然营地也要考虑生活的舒适度和风景程度。
1、营地周围是否存在塌方、雪崩、山洪的危险。
2、营地附近最好有水源,取水方便。
3、下雨或多雨季节,视地形情况注意在帐篷四周挖好排水沟。
4、风大时注意帐篷的抗风固定,确定作好后再休息。
5、睡前最好把贵重物品、衣物、食品放入帐内(假如帐内还有空间),并准备好防身工具。
6、晚上需要让你的同伴知道你去上厕所了。
7、头灯和水壶要放在比较容易拿到的地方。
九、野外动物
出行时要准备清凉油、风油精、红花油等药物。打绑腿可以有效防止蚂蝗、蛇及其他生物对腿部的攻击。毒蛇大量出没之地需要准备蛇药。
1、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切忌大声尖叫和乱跑。动物一般情况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受到惊吓而误认受攻击而反击,此时镇定大概是唯一的法宝。
2、世界上只有很少的毒蛇是好斗并主动发起攻击的,除非你不小心踩到它,也许它会愤而自卫,所以走在前面的人要多“打草惊蛇”。
3、如不幸被毒蛇咬伤(无法判断是否是毒蛇时当有毒处理),除紧急处理外,心态的平稳将会使你的生存可能提高数倍。
十、营养补充
在较长时间的野外穿越中,体力消耗大,排汗多,人体容易出现盐份缺失、电解质失调、营养不足等现象,那样会严重影响体力和健康,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
1、户外食品要做到重量轻、能量高、包装简单、分量要足。
2、携带牛肉干、巧克力等高热量和营养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3、携带维生素合成药片,每日一颗。
4、每天要补充盐份,吃些含盐食品,如:榨菜等。
5、果珍冲剂是不错的电解质平衡饮料(当然还有许多类似冲剂),平时在水壶中放一些随时补充。
6、行走时身边带一些葡萄干、水果糖、山楂片是个不错的主意。
7、露营的那顿晚餐如果能喝上一碗酸辣汤一定让你记忆深刻。
8、早餐可以喝点奶和麦片。
十一、注意保暖
许多地区(如:沙漠、山区)昼夜温差较大,有的穿越海拔上升大也会出现几个小时就有较大温差(海拔上升温度会下降,-6度/垂直1000M)。注意保暖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和睡觉前。
1、对所到地区可能的最低温度作好充分估计,相应准备保暖衣物和选择合适睡袋。
2、当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湿后,热量散发的速度是惊人的,此时要尽快换上干燥内衣。有条件可选用coolmax等排汗快干面料的内衣。
3、高寒地区则需要更专业的装备和知识。
十二、常用装备
穿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难度,不同的时间长短,不同的季节气候,在选择装备时差异很大。有时计划选择不当会使穿越中负累不小,而有时又因为装备不全,感到非常棘手甚至危及安全。出行前在对活动地区尽量充分了解后,仔细挑选应带装备和给养。许多装备用品都有不同的品牌和种类,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慎重选择。
1、公用装备:对讲机、炊事用品(炉具、燃料、炊具等)、烧烤用品(烧烤用具、烧烤食品、烧烤配料)、公共药品、绳索视情况选择携带、专用工具(砍刀、手斧、行军铲等)、营地灯、其他集体专用器材(攀岩器材、登雪山器材等)、海拔表、指北针、温度计、地图。
2、个人装备:帐篷、背包、防雨罩、睡袋、防潮垫、登山仗、手套(保暖/工作手套)、帽子(保暖/遮阳/防水帽)、换洗衣物(冲锋衣裤、长/短袖快干衣、快干长裤、抓绒衣裤、羽绒衣、泳裤/泳衣)、墨镜、头灯、水壶、个人卫生用品(毛巾、干湿纸巾、牙膏、牙刷)、防晒霜、润唇膏、手电筒/头灯、摄影器材、备用电池、多功能刀、望远镜、笔记本、笔、塑料袋/垃圾袋、打火机、火柴、餐具、便鞋或拖鞋、个人药品。
十三、必要的记录
用现代的各种手段记录户外活动中的各种细节,在活动结束后总结个人的一些心得,为以后的生活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1、多记录户外行进过程发生的趣事、活动每天的行程、自己随时的感想和队友的感触。
2、回来后要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资料性的记录和感情性的记录。
3、在户外行走中用笔写比较困难,尽量使用先进的工具。
4、一定要养成记录的习惯。
十四、其他有关问题
1、攀爬和下降除非万不得已,宁可绕行多走些路,也不要尝试危险的攀爬和下降,特别是独自一人穿越并负重时。如必须攀降时,应先卸下背负,空身攀降,然后用辅绳或带子把装备提吊。
2、路经险境时(如独木桥、涉水、崖边等)应记住把背包的胸带和腰带松开,以保证能及时迅速卸载而丢卒保车。
3、除特殊地区外(如沙漠)不要轻易冒险走夜路,很多迷路都是发生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而且夜路很容易造成失足。当不得不走夜路时,有头灯准备是最好的,手电筒会占用一只手,不利于平衡保护。
4、涉水在不明水深和水下情况时先不要冒然涉过,应尽量想法探明。有携带沙滩鞋的尽量不要光脚涉水,因为容易滑倒和扎伤,还要小心水中的石块,它们常常是非常圆滑,一不小心就会失足。另外涉水前应对水的流速作好充分估计。
5、应将所有遗留的可见垃圾全带走。长途穿越应至少将那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带上,直到有统一垃圾堆放地,所以垃圾袋是必须要带上的。
十五、户外活动环境分类
1、常规山地——指海拔低于3500m的山地、丘陵、平原,对参与者的要求较低,适宜一般登山、野营。
2、高山高原——指海拔在35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对参与者的体能、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3、丛林雨林——指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丰富的温带、亚热带、热带的丛林和雨林区,对参与者的野外生存能力、经验、心理素质要求高。
4、沙漠戈壁——指视野开阔,地形起伏小,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的沙漠、沙漠化草原区、戈壁等,对参与者的生存能力、体能、耐力要求高。
5、冰雪环境——指常规山地在冬季降雪封冻后的冰雪地貌,对参与者体能、装备、经验要求高。
6、常规水域——指河流、溪流、湖泊、近海。
7、空中水下——指借助飞行器(包括有动力或无动力)和潜水设备实现的空中和水下活动,对参与者的相关技术要求、心理素质等要求高。
8、极限环境——指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上述各类山地、丛林、沙漠、海洋等,如登雪山,徒手攀岩,洞穴探险,洞穴潜水,无人区穿越等地区。
十六、户外活动危险度 (这里的划分标准针对新手而言)
1、无危险(0)——一般的休闲游,如旅游景点游玩,安全有充分保障的短期野外旅行,线路明了的短期常规山地攀登。无意外情况发生,行程短,强度低。对参与者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2、低度危险(1)——多数常规活动,如常规登山、攀岩、滑雪、骑马、游泳等。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行程中等,强度低,一般有1-3次野营。需要参与者有一般的生活常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3、中度危险(2)——难度较大的常规山地活动,非常规山地的活动,强度较大的骑马、滑雪活动,未知领域的大强度探索穿越活动,需要特殊户外技能的活动环境。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行程长,强度大,一般有多次野营。需要参与者有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具有一定的户外活动经验和户外技能(如攀岩,急救等)。
4、高度危险(3)——非常规山地的活动,需要特殊户外技能的活动环境。不可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多,经常有意外情况发生,行程长,强度大,自然条件艰苦,多次野营。需要参与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户外经验和较全面的户外技能和优良的团队精神。
十七、户外活动强度分级 (强度决定了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和装备选择,这里的划分标准针对新手而言)
1、休闲运动(D)——一般的休闲游,如郊游聚餐等。行程短,一般不野营。不对参与者体能提出要求,一般穿旅游鞋(或运动鞋),背小肩包,带水和食物即可。
2、中等强度(C)——数日的常规山地活动,日行程短(一般少于15公里山路),1-2次宿营。如:攀登括苍山,一般穿越、攀岩、游泳、骑马、滑雪等。对参与者要求其身体健康,装备要求一般,背负重量15公斤以下(男性)。
3、高强度(B)——多日的常规山地活动,多数非常规山地活动,日行程山路20公里以上,攀升高度大,以及竞技性活动,如自行车、登山比赛等。对参与者有较高的体能和装备要求,背负重量15公斤以上(男性)。
4、极高强度(A)——极限环境下的连续活动,非常规山地活动,环境条件恶劣,疲劳度高,恢复期段,多日日平均行程20公里以上,背负重量高于15公斤(男性),如雪山攀登活动,连续多日的冰雪环境下的探险穿越活动等。同一级别下的活动,其强度也有差别,分别用“+”、“-”号表示。如C+表示中等偏高强度的活动,B-表示偏中等的高强度活动。
十八、户外技能,即技术难度
1、登山野营——包括行走技巧的掌握,路线的寻找和确定,定向,行程控制,使用帐篷和不使用帐篷的简单露营,熟悉各种常用装备的使用。
2、攀岩——包括掌握基本的攀岩技术,了解各类攀岩器材的使用,会有效地使用绳索和打各类常用绳结。
3、游泳——徒手一次游进200米以上。
4、急救——懂得如何进行检查,确定伤势,了解各类常见伤病的急救方法,熟悉通常药品的使用。
5、 其它技能——如滑雪、骑马、划船、滑翔、冰雪技术等。
十九、户外难度分级
基于上述四个原则,一般户外组织将户外活动强度分成7个级别,分别代表休闲级、低等强度、中低等强度、中等强度级、中高等强度、高强度级、极高强度级。同时标明活动难度(即活动危险度),分别表示微危险、低度危险、中低度危险、中度危险、中高度危险、高度危险、极高度危险。
一、户外运动理念
户外运动的基本理念是安全、科学、理智、团结、环保,这是保证户外运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1)安全:户外运动更多地在于挑战自我,带有探险性质。户外运动的场地一般自然环境恶劣,气候的千变万化,出行时要尽量避开危险的境况。平时不断增加户外运动基本知识,不断加强户外运动基础技能训练。
(2)科学: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要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使用装备,进行科学的技术操作。
(3)理智:面对自然的诱惑和困境,要理智对待、冷静策划、合理处理危机。
(4)团结:参加活动的人员,在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水准的同时,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精良的团队才能完成高素质的活动。
(5)环保: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我们获得与自然心灵相通、感应交流的同时,也要相应地负担起保护大自然本来面貌的义务。这是对一个合格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最基本的品质要求。
二、户外自救方法
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一些关键物品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准备好以下的物品,虽然平时没有注意到,但是面临险境的时候是非常关键的。
1.救生必备物品
(1)火柴。有火的地方更容易生存,人类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对火的追求。火柴可以燃点其他燃料,取暖,祛病,辟邪,躲避野生动物的袭击。这里所说的火柴可以是防水火柴或者打火机一类。普通火柴容易自燃,也容易失去特性,极易失效。防水火柴可以保证效率,为了节约空间,可以将过长的火柴后半部分截掉。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将未燃尽的火柴随手丢弃。
(2)蜡烛。仅仅携带一小段蜡烛,这是非常必要的。蜡烛燃点的时间较长,并可取代火把、手电筒等。关键时刻可以让救生人员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遇险人员的准确位置和方向。动物油做的蜡烛甚至可以烹调食物,当做油料,但石蜡或其他蜡烛绝不可食用。
(3)小药箱。小药箱里面必备几种平时自己常用的口服药,还有消炎药,止痛药等。漂白粉和高锰酸钾最好也在出行时备上。漂白粉可以用来消毒,高锰酸钾可以杀菌。
(4)指南针。指南针的构成:天池,内盘,外盘。天池也叫海底,就是指南针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绘有一条红线,称为海底线,在北端两侧有两个红点,使用时要使磁针的指北端与海底线重合。内盘就是紧邻指南针外面那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内盘面上印有许多同心的圆圈,一个圈就叫一层。各层划分为不同的等份,有的层格子多,有的层格子少,最少的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层有384格。每个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符。外盘为正方形,是内盘的托盘,在四边外侧中点各有一小孔,穿入红线成为天心十道,用于读取内盘盘面上的内容。指南针务必水平地拿着,而且要远离以下列举的各种物品,才可避免磁针发生错乱。指南针应离铁丝网10米左右,高压线大约55米,汽车和飞机20米,以及含有磁铁如磁性容器等大约10米距离。
携带一只刻度清晰,纽扣大小的指南针是外出的绝佳帮手。有些迷你型的指南针极容易使人迷惑,所以要在使用前先搞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液态填充,里面必须没有气泡才可以使用。要确保指针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否则指针极易生锈。
(5)针线。要准备好几种不同型号的针,至少有一根是大号的,针眼应该可以穿过外壳手术的缝合线或者粗布纱线,然后选择那些坚韧耐磨的线缠绕在针上。同时可以用鱼线替代普通的线,缝合伤口用更为专业。鱼钩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时候捕获猎物。
(6)刀具。这里指一个专业的瑞士军刀或者简单的壁纸刀,可以顺利通过安检,海关等检查。多备用几只刀片或者是外科手术刀片也可以。既可以防身,也可以对抗危害、烹饪食物、削木头等,用途广泛。
2.求生与营救
(1)发送信号
遇难时要想获得救助,首先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尽可能给出自己的具体位置。一旦和其他人取得联系,再发送其他有效信息。有些国际信号必须要知道,比如SOS(SaveourSoul),表示“救救我们”。信号不仅可以在地面上写出,也可以通过无线电话或者旗帜等不同方式发送出去。总之,发送信号的方式越多,获救的几率越大。
①遇难的车辆和飞机。如果是同车辆和飞机在一起摔落或者抛锚的话,则较其他情况好很多。这个时候,你可以找到那些废旧的燃料,汽油或者任何可以燃烧的液体。可以使用汽车的轮胎等,橡胶和绝缘物质燃烧会形成浓烈的烟雾,这样可以尽早地让救生人员发现你的所在位置。其次,将颜色鲜亮的物品在周围摆放好,那样就更加方便其他人发现你在的地理位置和方向。在晚间如果还没有救生人员的到来,尽量将手电等设施处于照明状态。同时,辅助使用喇叭等设施,引起其他人注意。
②选择发送信号的地点。要考虑到周围的地形,再发送信号,这样成功的几率大些。发出灯光信号时,要选择一个制高点,也可以在山脊处矗立一个异乎寻常的物件,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力。一般来讲,都是在较为平坦的地面上摆放求救信号标记的。
③发报机。橡皮筏,救生艇,甚至于单件的救生衣上都有发报机,可以发出信息,表明自己的位置。使用发报装置之前,要详细查阅所有资料和信息,充分了解发报的使用方法和性能。要注意的是:有些发报装置的设施已经调整到相应的求助频道,最好不要轻易去改变这些频道数据。许多无线电发报机发射范围是一定的,超过一定距离,发报机也无济于事。使用发报机我们要小心保护电池的电量,避免浪费,且发送时应当有相当规则的间隔。
④通用信号。国际上通用的三堆火,还有SOS,还有国际通用的高山求助信号是一分钟发出六次哨音(这样可以引申出挥舞六次,火光闪烁六次,呼喊六次等)。在发出这些信号之后,就停止一分钟的时间,再重新发送信号。
(2)危险动物袭击
荒野之外,会到达没有到达的地方,见到未曾见过的景致,比如古老的民族、潺潺流水、原始的森林,但是也极有可能与罕见的野生动物邂逅。预防危险动物袭击的方法:①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②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检查后再穿;③帐篷离地面较近处的拉锁要拉好,感觉身上有东西在爬,一定要在空地处迅速抖掉;④不要主动攻击招惹加害动物,穿长袖衣物,扎好领口、袖口;⑤草地中行进时用木棒扫开前面的草丛,被惊动的蛇和其他动物会躲开;⑥野兽等对火十分恐惧,可利用这个特点赶走野猪、豺、狼、黑熊等。
3.辨别方向
(1)用太阳定方位
利用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来判断方向。太阳是由东向西移,而影子恰好相反。例如,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中午12点,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时,太阳在西,影子指向东。运用这一原理,可以用一根直杆插在地上并保持垂直。此时出现的阴影设为A处。十分钟后,这时出现的影子设为B处。AB连线的方向,则为东西方向,与其垂直的方向则为南北,向着太阳的方向为南方,反方向则为北(李一新,2007)。
(2)用自然物体的特征定方位
白天如云层厚密,看不到太阳,可以利用自然物体的特征来辨别方位。如:在旷野中,独立的大树朝南一边的树叶茂密,朝北的一边则比较稀疏;从锯断后大树的树墩上可以看出,树的年轮是朝南一边稀疏,朝北一边则稠密;树干或岩石上的苔藓通常长在背光处,在北半球,朝北或东北那面苔藓较多;在南半球,则朝南或东南那面苔藓较多;北方地区,北坡雪多、树木多,而南坡少雪,树木也少;秋天雁南飞,而春天雁北飞也可用来辨识方位。
(3)用星星定方位
在北半球,很容易找到熟知的勺子状的北斗七星(大熊猫星座)。小北斗七星(小熊猫星座)的形状也像把勺子,勺柄上的北极星位于正北方。这颗明亮的北极星,在大熊星座“勺底”两颗星之间长度延长约五倍处。如果我们在繁星密布的星空中找到北极星,那么面对着北极星的方向便是北方。
在南半球,包括中国南方,那里地理纬度较低,北斗七星有时会没入地平线以下,或者由于它离地平线近而被树木、村庄、山峰等所遮挡。由于看不到北极星,可以利用南十字星座来定方位。南十字星座由四颗亮星组成,如将对角的两星相连,即成“十”字形。其中最亮的两颗星连线的延长线即指向南方。如需更精确一些,可利用南十字星座旁边的半人马星座,将其中两颗亮星作一假想连线,在连线中间作一垂直线与南十字星座的指南线相交,交点离真正的南极只偏差1℃。
另外,无论在南半球或北半球,都可利用猎户星座来定方位。猎户座由四颗明亮的星座组成,腰带是三颗并排的小星,通过小星作一假想的横线即为天球赤道,再经小星作一条垂直于天球赤道的线即为南北方向线,猎户座头部那端指向正北,脚部那端则指向正南。
三、不同地区求生策略
1.高山区
以山地高低不同作为区分,又可分为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1000~3000米,高山,3000~5000米,极高山为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各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表形态都有所不同,对野外生存有不同的要求。沿海地区的高山带海拔不高,但是高差较大,坡度陡,道路多,气候湿润,对野外生存来讲不会造成大障碍。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森林繁茂,人烟稀少,冬季严寒封冻,野外生存有一定困难(李一新,2007)。高山之巅寒风凛冽,经常覆盖着皑皑白雪。那里既没有食物,也没有庇护所。克服冰雪障碍,进行攀岩活动都需要特别的技巧。最好在登山之前就好好学习登山的技巧和生存技能,毫无经验的人千万不要轻易孤身前往。意外的灾难可能会将人员滞留在险区。如果已经滞留,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求助,如果失去了营救的可能,在白天首要是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夜间和能见度低的时候不可行动,会有可能摔伤。
2.悬崖
身处山坡,有时很难获悉自己的地理位置和确切方向,旅游者可以绕着山谷或支脉移动来观察自己的位置。山谷对面的地理特征还可以帮助辨别自己所处位置的地理特征。如果正面对一个狭长的斜坡,远处矗立着一面峭壁,很可能斜坡的尽头是悬崖。碎石坡也很容易使人上当,可能误认为前方是坦途。
没有绳索保护想度过悬崖是十分危险的。在陡峭悬崖上尽管很难找到一个落脚点,但如果有一面斜坡,就可以在上面观察相应的落脚点。在向下攀岩或者不太陡峭的石崖时候,采取侧面攀爬的策略,用手支撑。面对相对平缓的悬崖时,身体应该弯曲,脸朝向外,用手支撑身体。
3.雪山和冰川
在雪地上,有些职业登山者的冰镐也会临时当拐杖使用。如果没有拐杖,没有合适的冰镐和鞋底钉,那就要非常谨慎了。冰镐或拐杖在爬山时支在雪地上,可以保持稳定性。在陡峭岩壁蜿蜒攀行时,要缓慢而小心地移动脚步。攀登不太陡峭的悬崖时可用脚后跟踏稳岩石,用拐杖帮助稳定身体。从陡壁上下来,后背朝外,将拐杖插入雪地中支撑身体,打滑时还能起到刹车作用。
团队穿越冰河时,应该将每个成员都用同一根绳子系在一起,相互间隔不得小于9米。领路的应该用拐杖在冰雪上探路,因为任何的凹凸塌陷都有可能指示着大的裂缝。如果必须穿越一个小块冰地,就将绳子两端分别拴牢固定住,再继续前行。如果很难找到牢固的支点去固定绳索,也可以利用冰块制成凸起的固定点。依托天然冰柱外形,打磨成一个蘑菇形的固定点,直径40厘米,高15厘米。如果制成的冰柱稍微有崩塌的可能性都要放弃支柱的想法,然后重新寻找固定点(Wiseman,1986)。
4.海滨
多数海滨都有食物来源,生存情况较其他情况乐观。即使是比较荒凉贫瘠的地带也会有充足的食物。沿海水域是许多微生物和生物的生活栖息地。内陆的湖泊和其他的各种水域都有生物生存,高盐碱和高度污染的河流除外。
海滨所处地极可能是悬崖峭壁,也可以是平缓延伸的海滩。从海上来说,悬崖处的海滩是毫无帮助,尽管在悬崖下面是一片平坦的沙滩,但在潮起的时候很快就会被淹没。唯一的优势是海滩可以提供一个暂时安全的休息地。
5.沙滩
沙滩都是很温暖并且和缓的地势,潮水所到之处大片都是穴居类动物的栖息地。退潮时会有大量的此类动物滞留在沙滩上,其中包括蠕虫和软体动物,它们会吸引很多的其他动物前来寻找食物。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可以辨别沙中的软体动物爬过留下的痕迹寻找食物。在浅水滩上,双壳类动物爬过的轨迹比较容易辨认。
6.潮汐
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相对引力而发的,随着地点及时节的不同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内海,比如地中海地区,潮水的涨落幅度仅仅在数米之内。但是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与新不伦瑞克省之间的芬迪湾地区,潮汐涨落幅度最高可达到16米(Wiseman,1986)。潮汐的涨落会在海滩上留下一道碎石。这些都可以帮助分辨潮水涨落的位置。潮水不仅冲刷沙滩,而且能带来大量的有价值的漂浮生物,这些生物可以作为生火的原材料。有时你会惊喜地发现,碎石池中除了一些常见的生物之外,还会意外地游动着鱼类等生物。
7.热带地区
热带地区中万物都是生机勃勃的,也包括各种疾病和寄生虫,并且细菌会大量繁殖。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当地土著仅依靠狩猎和采集野果就活了上千年,但作为旅游者,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适应。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年降雨量平均为1500毫米至3500毫米,夜间气温也较高。如果想搭建一个庇护所,关键是要采用双层的隔热设施,多数热量在上层就吸收了,两层之间的空气对流可以保持通风清爽。选择通风性较好的地区作为搭建帐篷的地点是较为明智的。
本文来自作者[殳依薇]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30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殳依薇”
本文概览:注意事项1、时刻要有危险意识。初入户外运动者必须认真对待,从学会“害怕”开始,尊重生命。 户外运动 2、要储备个人体能。在户外一旦遇到恶劣的环境,身体里的潜在病症可能会...
文章不错《户外运动应注意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