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扩展资料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是一部以中国著名科学家邓稼先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其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真实性和权威性:作者周而复始在大量的资料和采访的基础上,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了解。因此,小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邓稼先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成就和遭遇。
叙事性和戏剧性:小说采用叙事性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邓稼先从少年时代到晚年的生活和经历,以及他在科学研究上的艰辛与奋斗。同时,小说还充满了戏剧性,特别是在邓稼先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政治迫害时,通过情节和人物刻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邓稼先所面临的困境和考验。
语言简洁生动:作者在写作中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小说易于理解,读者可以轻松地融入故事情节。此外,作者还通过邓稼先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思考,表达了对科学、家国情怀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小说通过对邓稼先人生的描写,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以及邓稼先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邓稼先》的写作特点包括真实性和权威性、叙事性和戏剧性、语言简洁生动以及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特点使得小说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来自作者[问山]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putao.com/pu/488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问山”
本文概览: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
文章不错《《邓稼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